先来问一个问题,究竟什么书可以被称为科普书籍呢?
在我看来,科普书籍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它应该建立在最基本的科学标准之上。在这些书中所包含的内容,虽然不必给出严谨的推导和证明,且可能书中的结论和方法在未来可能会被证实并不正确,但所述内容都应该依靠科学的方法得来。选择阅读这样的书籍,获得正确的知识应该是第一需求,在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谈论诸如趣味性和丰富性等等。一些心理学书籍、金融书籍甚至部分入门级的教科书,都应该算在科普书籍的范畴之内。
现代印刷业的发达,导致各种各样的书籍层出不穷。很多大众感兴趣的热门领域,诸如管理、心理、前沿物理(心理学和金融学,都是理论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不要凭感觉就将其纳入文科的范畴)等,总是在书店的货架上占据了大部分的位置。这些书籍抓住大多数读者关注叙述有趣,默认内容正确的特点,往往拥有华丽的外表,封面上写着引人注目的标语,但读过之后常常一无所得,甚至不知不觉就被灌输了错误的观念和信息。因此,选取一本合格的书,显得非常重要。
如何快速的确定一本科普书籍是不是值得阅读,其实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
第一步:看书名
真正的科学文章一般而言是很少使用形容词的,作者们大都希望通过严谨而简练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意思,而形容词正好与这一点背道而驰。当一本书的书名冗长而复杂,充满形容词和主观臆断,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博取眼球时,它成为好书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反而可能充斥着各种迎合读者口味,与科学相去甚远的观点和虚构的"事实"。但不使用形容词并不意味着书名必须要如论文一样晦涩难懂,一个好的科学作家会在严谨和形象之间做出完美的平衡。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的过程,与书名再贴切不过;再比如布莱恩•格林的《宇宙的琴弦》,为弦理论的美做出了最为形象的阐释。这样的书名严谨而又具有吸引力,如果看到这样的书籍,可以考虑进一步了解了解了。
然而并不是说,一个没起好名字的书就该被我们果断放弃,由于一些所谓的科普畅销书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平淡的书名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因而导致现在很多外国译本的中文译名开始花哨起来,甚至曲解了原作者本来的意思。比如一本知名的心理学入门读物,英文名是<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被翻译成了《这才是心理学》,如果不小心错过,还真是一种损失。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进入第二步了。
第二步:看版次
一本好的科普书籍,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经久不衰。因为很多入门书籍和科普读物所介绍的概念和理论,都不太触及这个领域现阶段研究前沿的具体理论(很多情况下,新鲜的例子仅仅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现今科学的发展已经非常之迅速,以至于属于同一领域不同分支的研究者已经很难具体了解彼此的研究内容。科学向着更为细致的方向在发展,故而科普书籍还是更多的关注于还是这门学科立足的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出版于一二十年前,且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书籍,大都有不错的质量。这种质量的快速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出版物的版次。
教材与科普读物的再版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书籍往往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推敲和打磨才能问世,编写这样一本科学严谨又通俗易懂,富有趣味的书是需要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的。因而相比于重新再写一本,还是在原版的基础上修订来的更为方便。所以当你看到一本书已经出到了第四版,第五版的时候,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本书的质量。还是刚才那个例子,《这才是心理学》这本书我之所以没有错过,是我看到这本书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到了第十版!几乎可以让我相信这本书是难得一遇的佳作了。
第三步:看引证
经过上面两步,我们对于一本书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印象,感觉不错的话,就可以拿来读一读了。但是,别急!在这之前,还有一步我认为是最最重要的,也是大多数人最容易忽略的事需要做,那就是看这本书有没有引证!引证分为两种,一种以参考文献的形式附于书籍的最后,一种是在行文当中就以页脚的形式标注在每一页的最下方。
就如同前面所说,选择这些书的目的在于获得科学知识,其基础必须建立在基本的科学前提之下。否则无论写的再生动有趣,读到底也只是一本废纸,毫无实际价值。一本经得起推敲的科普读物,除去作者自己在书中所表达的观念,其余的每一个图表,每一个结论,每一个公式都应该标明其明确的出处,而且这些出处也应该比较可靠,这是科学性最为基本的体现。也是区分一本书究竟是科学还是伪科学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虽然在一些科普书籍中,已经淡化了对大众覆盖度较高的内容的印证。但当你看到一个非常新奇,甚至让你拍案叫绝或者颠覆三观的观点毫无来源的话,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真实性了。因为很多情况下,即便是一个错误的理论也可以在不甚了解的读者面前自圆其说,一些民科作者出版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书籍在初学者的眼里也有可能被奉为真理,掌握了这一点甄别技巧,大多数以假乱真的伪科学书籍都会被你拒之门外。
上面的三步,实施起来非常简单。只要一二十秒,就可以完成对一本书的初步判别,相比于选错书被误导付出的代价,这种付出简直微不足道。不过通过判别,虽说科学性和严谨性是保障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要怎么判断呢?霍金给出了一个小技巧,那就是他认为:每一个公式都会少掉一半的读者,而插图的作用则正好相反。所以,把书快速翻一遍,如果满眼都是公式,那么它也许并不适合科普,留作对这个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回头阅读可能更好。不过这毕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所以当你已经通过了前面三步,选出了愿望书单,那就不必对内容的科学性再有太多担心,是时候开始认真读一读了。适不适合自己,自然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