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不浅的“习惯性怪圈”
拖延的人在做一件事之初,也是抱着美好的愿景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怎么回事,心态就产生了变化,最后还是没能按预期高效地完成。导致未完成的因素很多,但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也被称为“拖延的习惯性怪圈”。
每个人的拖延过程的周期都不同,有的长,有的短,但都是从一个美好的愿望开始,以一个失望的结局告终。
拖延的过程:
Step1:这次肯定能做到
最初的阶段,信心满满,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Step2:是时候开始了
坚定了信心后,并未及时投入行动中。
Step3:还能够完成吗
又过了一段时间,行动依然没有开始。这时,美好的愿望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怀疑:我还能完成吗?
·“如果早点开始做就好了……”
这是一种自责,明白自己浪费了太多时间,内心生出了悔意。
·“做点其他事情吧……”
这是一种逃避,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但为了逃避这件事,就转而做其他的事情。
·“我没办法做任何事了……”
这是一种消沉的情绪,被拖延的事一直在心里装着,很希望找点事情转移注意力。
·“希望没有人发现……”
这是一种否认,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糟糕状况,希望用其他方式来掩盖。
Step4:还有点时间
愧疚感占据了整个心房,可还是抱着有时间完成任务的希望,盼着能有奇迹出现。
Step5:是我不够好才这样
此刻,已经绝望了。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奇迹也没有出现,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怀疑:可能是我能力有问题,可能是我不如别人。
Step6:坚持还是放弃
到了这个阶段,只有两个选择了,要么背水一战,要么干脆放弃。
选择放弃,留给自己的是无尽的挫败感;选择背水一战,压力已经无法承受了,时间也很紧迫,最终的结果就是,用尽全力去完成这件事情,而没有机会去进行计划、思考、完善,把事情做到最好。
两个选择,两种结果,但都跟最初的愿望相距甚远,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自责和否定。
易卜生曾经说过:
“如果你怀疑自己,那么你的立足点就不稳固了。”
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不会再长出,可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
要对付拖延这件事,必须承认它、理解它,才能够慢慢地减少它、战胜它!别忘了,越抗拒,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