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个人没有将垃圾分类投放,最高罚款200元人民币。
当年上海居委会大妈“你是什么垃圾,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火遍全网。
现 状: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我国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里,迅速完成了过半人口城市化。
伴随着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中,城市生活垃圾危害也不断暴露出来:
✦ 2017年有科学家在微生物体内发现塑料微粒,经过生态系统生物链循环在回到我们身体存于体内,从我们手中丢弃的塑料垃圾,又回到了我们的身体里并且无法消化降解……
✦我国垃圾近6成靠填埋,不仅占用土地资源,无法降解的垃圾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侵蚀。远丰村、虎头村、东进村等著名“癌症村”皆因靠近垃圾填埋场引起……
✦ 今年3月,美国卫星在海上拍摄到一座“海上巨兽”——面积堪比1000个中国香港大小的海洋垃圾正不断向中国与日本周边靠近……
种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出了警告,要想彻底解决隐患,需要全人类共同为环境保护作出不懈的努力。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痛 点:月入上万的垃圾分类工作无人问津
目前垃圾分类工作主要由人工与机器共同完成,必须要先经过人工筛选:
先挑选出大块的垃圾,然后借助重力、风力、磁力等手段进行大致分类,然后金属被回收利用,可燃物被焚烧,有机物被送去堆肥,其他垃圾会被送去填埋等。
2019年猎聘曾发布数据:2019年上半年猎聘平台上与垃圾分类处理相关岗位的平均月薪达1.6万元。
虽说月入上万,但去年上海、安徽多地曾曝出“招不到人”。为啥?因为这份工作并不好做:
垃圾分类处理人员要承担的健康风险包括:
1、被玻璃、刀片、锐物划伤已经是"物理轻伤";
2、垃圾填埋场的有害气体、霉变物品随时可能摄入;
3、肉眼不可见的各种细菌和病毒在这片"乐土"安家,手套也挡不住有害物质的入侵……
在垃圾填埋场,工人的平均工龄是2-3年,时间长了就会有各种“职业病”。
同时许多网友曾表示,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分类,快被逼疯了。
方 法:AI出手相助
应用AI(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不仅能将劳动者从这项既脏乱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能够极大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效率和准确度。
当下已经有多个国家在探索实践智能化的垃圾分拣系统及垃圾分拣方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日本:FANUC分拣机器人
FANUC分拣机器人利用AI视觉分析系统对物品的化学成分及形状进行实时扫描,并通过全新的废旧物品自动回收技术进行跟踪和分类。
也就是说,FANUC分拣机器人能够从繁杂的垃圾堆中识别不同种类的物品,然后自动分拣,比如塑料罐放在较近的一侧,易拉罐则抛到较远的一侧。
芬兰:ZenRobotics垃圾智能分类系统
该分类系统可通过视觉传感器识别物品的表面结构、形状与构成材料,进而判定物品种类,然后通过灵巧的机械臂自动拣选、分类。
一台拥有四只机械臂的智能分拣系统最高分件速度达3000次/小时,准确率98%,并且24小时不停歇,一天即可处理垃圾2000余吨,相当于48个劳动力的工作量。
同时,这套基于视觉识别技术的垃圾分类系统还可以“接受训练”,以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为使用者省却昂贵的分拣设备成本。
美国:Max-AI机器人
Max-AI机器人由视觉系统、人工智能及分拣系统组成,即便垃圾一闪而过,也能分毫不差地获取视觉信息。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鉴定物品的材料与种类,并根据物品的大小、价值和位置来确定分拣的优先级。
判断完毕后,机器人就会通过物联网向机械臂发送指令,实施分拣动作。
中国:百度飞桨PaddleX
百度飞桨PaddleX会借助目标检测模型来判断垃圾种类,再借助图像分割模型,找到瓶子等垃圾类型的边缘,确定瓶子中心点位置。
然后将判断结果传递给机械臂,把垃圾分拣出来,速度也很快,单张图片识别在500毫秒内。
“垃圾分类”探索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感觉到了好像哪里不对的样子:
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引入,从事垃圾分类工作的工人会不会失业?
他们的工作条件称不上好,但也是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谋生之道。
届时大量的底层劳动人口去往何处,恐怕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科技不断进步,带来生产的继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垃圾分类回收在中国很多地方刚刚起步,将科技加入其中,可以让我们用更短时间实现更大效益。
重视科技、重视人的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前景可期。
智造琅琊榜温馨提示——垃圾分类注意事项:
1、投放前纸类应尽量叠放整齐,避免揉团;瓶罐类物品应尽可能将容器内产品用尽后,清理干净后再投放;厨余垃圾应做到袋装、密闭投放; 塑料制品的瓶子捏扁放入垃圾箱。
2、投放时应按垃圾分类标志的提示,分别投放到指定的地点和容器中。玻璃类物品应小心轻放,以免破损。
3、投放后应注意盖好垃圾桶上盖,以免垃圾污染周围环境,蚊蝇滋生。
作者:智造琅琊榜
资料:中发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