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企业都想打造家文化,希望员工们能够以厂为家,很多企业的员工群,不是叫家人群就是叫亲人群,老板在群里发消息的时候,也总是以“亲爱的亲人们,家人们”开头,好像这样子员工真的就会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家了。
要说一个企业组织里面谁是真正做到以厂为家的人呢?那还用说,当然是老板了,企业是老板的命根子嘛,比真正的家还像家。
其实在我们的老国有企业时代,我们的很多员工真的是以厂为家的,但是为什么到了新时代,员工反而很难以厂为家了呢?这就要从我们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来说起了。
我们的员工和企业是啥关系呢?员工和企业是工具性关系,企业用任务来和员工进行交换,企业给员工发布任务,而员工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得报酬。双方的交换关系并不平等,因为企业也是要赚钱的,所以员工创造的价值必需大于他得到的回报,如果员工得到的回报大于或者等于他创造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是做不下去的,迟早要破产。
那么家庭成员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家庭成员之间是亲人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换内容很不特定,而且总是以满足别人的需求为前提。比如父母养育他们的孩子,比如孩子赡养父母,亲人之间的交换往往是非常不平等的,比如有的父母一直在为子女付出,但是却从来得不到回报。
那么家庭关系和企业组织关系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是希望从对方身上多得到,一个是不停地为亲人付出,却从不考虑回报。他们两者之间的不同,是由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而决定的。
企业和员工之间,是工具性的交换,简单地说就是互相利用,员工是企业赚钱的工具,企业是员工赚钱的平台。比如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居然可以一个月都不和别人交流,只是跟机器人一样地重复工作。企业和员工之间缺少情感性的交换,如果没有报酬这层关系在,他们的关系将不能维持,所以员工自然也不会对企业有家的感觉。
家庭成员之间则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性交换,老公爱老婆,老婆爱老公,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这种情感上的满足可以让大家心甘情愿地付出,正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种亲情的情感关系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那么为什么以前的国有企业可以呢?因为以前的企业工作可以继承,这就跟家庭的土地房子可以父传子是一样的。以前的国企有分房,有养老,企业本身待员工如家人,员工当然视企业为家。
那是不是说我们的企业只要把原来国企的一套照搬过来就能够让员工以厂为家了呢?我相信很多人肯定会骂我脑子进水了,如今的东北振兴为什么这么难?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历史的负担实在是太重了。
就跟我们如今的独生子女家庭一样,在双方的父母都还年轻可以自食其力的时候,家庭确实会显得比较幸福,因为赚钱的人多,花钱的人少,但是等家庭的大人变老的时候,两个人养四个人甚至是6个人的时候,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那么企业就真的不能打造家文化了吗?当然不是,企业依然是可以打造家文化的,企业想要以员工以企为家,首先要从注重员工的需求开始,解决他们的吃穿住行和成长问题,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简单地说,就是要给员工提高福利。
很多企业总是说现在员工难招,一年比一年难招。其实不是企业员工难招,而是企业的福利待遇赶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了,大家想一想,GDP每年以6%-7%的速度在增长,工人的工资呢?有多少工人好几年都不涨薪,这样如何能让员工长久呢?
但是企业的这个高福利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要员工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企业的这个高福利也不是谁都可以给的,必须给到愿意与企业建立更高级社会关系的人,愿意为企业多做贡献的人,愿意以厂为家的人。
如果一个人只想在企业里多得到,却不愿意多付出,企业也是养不起这样的人的。所以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首先就要招聘愿意付出的人,对于懒惰,不思上进的人就要定期清理。这样的说法固然非常残酷,但是却也很现实,因为我们如果不这样做,社会的竞争就会帮我们这样做,那样的结果更残酷。
当企业和员工都在互相抱怨对方的时候,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企业得不到发展,员工的状态也是越来越差,更得不到涨薪的机会。
当企业和员工双方都在为对方的需求着想时,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员工越干越有劲,企业也是越来越红火。
企业该如何才能找到愿意为厂付出的人呢?首先企业本身是想要打造像家庭这样的长期稳定的组织的,而不是那种干个三到五年捞一票就散的,并且愿意给员工提供培训和成长的机会,就一定有人愿意和这样企业长期共同成长。
往期精彩:
我建了一个读者群,欢迎喜欢我文章的朋友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加入我的群。大家可以爱群里和我讨论写作,学习,创业,管理,营销等方面的话题,我将知无不言,尽可能给你们提供帮助。也希望获得你们在这些方面的反馈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