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口的老槐树又缀满了白花,像飘着一场不谢的雪,落在树下摇蒲扇的老人肩头。苏禾坐在自家杂货铺的柜台后理货,指尖划过一排排贴着价签的瓶瓶罐罐,眉眼间带着温润的笑意。她嫁来河东村五年,杂货铺的生意被打理得红红火火,待人接物向来周到,只是没人知道,她心里藏着一段未说出口的亏欠。
村里人都说苏禾有福气,丈夫林树根是村里的种田好手,为人踏实肯干,把她护得妥帖。林树根的腰有些佝偻,是早年替邻居抢收麦子时累伤的,却总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留给苏禾。可苏禾心里清楚,这份安稳的日子里,始终缺了一块——那是关于年少时恩师的念想。
苏禾的高中班主任周明远,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乡教书。那时苏禾家境贫寒,交不起资料费,周老师总是悄悄替她垫付;她数学成绩差,周老师就利用晚自习时间单独辅导,还把自己的参考书送给她。高考前,苏禾父亲突发急病,她不得不放弃考试,跟着同乡外出打工,连一句告别都没来得及说。
这些年,苏禾靠着打工攒下的钱开了杂货铺,林树根起早贪黑种着十几亩麦田,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他从不多问苏禾的过去,只在她偶尔对着旧照片发呆时,默默递上一杯热水。直到那天,村里要建希望小学,需要募集资金和志愿者,村主任带来的消息里,提到了牵头人——刚退休回乡的周明远。
苏禾揣着复杂的心情去了村委会,暮春的风带着麦香,田埂上的麦浪翻滚,像极了当年周老师带他们在麦田边写生的场景。村委会里,周明远正和村民们商量建校细节,头发已添了霜白,眼神却依旧清亮。看到苏禾,他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温和的笑容:“好久不见,苏禾。”
简单的寒暄后,苏禾才知道,当年她突然辍学后,周老师四处打听她的消息,还托人给她寄过学习资料,却都石沉大海。后来周老师坚守乡村讲台三十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如今退休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建一所像样的小学,让村里的孩子不用再走几里路去上学。
林树根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见过苏禾对着旧课本上的批注默默流泪,见过她偷偷给贫困学生垫付学费。那晚,他把一张存折放在苏禾面前:“我知道你想为周老师做点什么,这是咱们攒下的十万块,建校用得上。”
苏禾愣住了,眼泪瞬间模糊了视线。这个不善言辞的男人,用最实在的方式懂她、支持她。“树根,谢谢你。”她哽咽着说。林树根挠挠头:“周老师是个好老师,帮他就是帮村里的孩子,值。”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禾成了建校志愿者,每天忙着采购建材、登记捐赠物资。林树根则带着村民们平整土地、搬运木料,周老师负责设计校舍、联系捐赠。杂货铺暂时交给邻居照看,苏禾却觉得比守着铺子更充实——她终于有机会弥补当年的亏欠,也为村里的孩子做些实事。
三个月后,希望小学顺利奠基。麦浪再次漫过田埂时,苏禾、林树根和周老师并肩站在校园的空地上,看着孩子们欢呼雀跃的身影,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苏禾知道,过去的遗憾无法重来,但此刻的付出,能让更多孩子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村口的老槐树下,村民们聚在一起谈论着新学校,眼里满是期待。风吹过麦田,翻涌着金色的波浪,也翻涌着善意与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