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选择了马谡镇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马谡被杀的结局。那么在这场战役中,丢失街亭的马谡到底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单单从战役本身来讲,胜负难料,所以对守将本不应该过于苛责。何况街亭的丢失并没有给蜀军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从政治角度出发,街亭战役关系到了诸葛亮政治派系的生死博弈。所以,与其说马谡死于敌我战场的博弈,不如说是死于自己阵营的政治博弈。
诸葛亮兵发动战争就是为了重新掌握军权
自从建立了蜀汉政权后,诸葛亮只从事政务工作,军权被法正等人牢牢控制。尤其是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更是把所有的军权全部托付给了尚书令李严。而这个李严正是法正一派。所以,当时的蜀汉政治格局非常微妙。
为了重新控制军权,诸葛亮需要重新洗牌,建立自己核心团队。而重新洗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战争。这就是蜀国的实力明显弱于曹魏,而诸葛亮还要执意发动战争的原因。
原本诸葛亮希望通过这次战争,把自己的心腹马谡等人提拔成军中的中流砥柱,已达到逐步分化瓦解李严派系的目的。可惜,自己的意图对方一样心知肚明。所以,街亭失利后,诸葛亮面临两种选择。
第一、不杀马谡。
这样做的后果是虽然保住了马谡的性命,但是马谡已经再也没有政治前途,同时自己就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也给政治敌人留下姑息手下的把柄。
第二、杀马谡
人人都知道,即使丢失了街亭,但是罪不至死。而诸葛亮偏偏要杀,那么就要让马谡死得其所。所以,诸葛亮就大秀了一场感情戏。一边开刀问斩,一边痛哭流涕。这个场面感人至深。
诸葛亮这样做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1、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光明磊落
既然大家都认为马谡和自己关系好,那就光明正大地展示给世人,的确关系密切。同时也让世人明白,自己有多么无奈。这样做,等于告诉世人,马谡是被李严这些政敌逼死的。
2、让政敌感到理亏
本不至死,但是偏偏斩了马谡。这让政敌感到良心有所不安。这就给了诸葛亮一个缓机。不久之后,诸葛亮绝地反击,一举扳倒了李严等政敌,自己又重新夺回了军权。
3、让皇帝同情自己,同时感到李严等人做得过分
街亭失利,李严等人抓住了机会不停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所有的事情都得有个度,一旦解决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效果就会相反的局面。本来,李严等人告状,本来只是想趁机打压一下诸葛亮的气焰。可是,闹出了人命。这就让皇帝认为李严等人太过分。同时,在诸葛亮面前就会觉得理亏。而这种感觉就会增加皇帝对李严等人的怨恨。
基于以上综合分析,一向做事严密的诸葛亮当然不会放过扳回一局的机会。马谡的结局从那一刻起也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