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像蚂蚱,每天都在拼命的蹦哒,直到等着秋天静静的到来。
我的幸福来的很简单——心无挂碍的睡到自然醒。
煮蛋、炒菜、喝豆浆,打开电脑一段一段的边写边听上节课老师讲《书谱》的十个重点章节。原来早在几百年前的唐朝,孙过庭就告诉我们: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
所以要学会第一时间在不知己那里认怂。
最近几年的对时间变得越发敏感,时针走动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清晰,不再像平缓的水流而是冲击直下,越来恐惧时间被虚掷。所以,越是繁忙,越是较劲的给自己安排了许多“闲”事,好像这样才能获得一种心里上的平衡。
电影《别让我走》中的克隆人的处境,太像我们每天重复的牢骚:人间不值得,可以我们除了人间,也无处可去。
当每天的无力感摧毁了道德体系,便滋生了一种懒惰:懒得取舍,懒得判断,懒得声援,懒得讨论,懒得关注。
总有“过来人”说:什么事情都不要真心去参与、去支持,因为历史一定会打你耳光,一定会开你玩笑。只要永远不投入真情实感,就可以永远不犯错。
关心他人的生活让我们痛苦,共情他人的痛苦让我们痛苦;知道一些但不能知道全部让我们痛苦,知道全部但无法判断是非让我们痛苦,明白是非却无能为力让我们痛苦。
于是一些人选择把双耳调到听不到痛苦的频率,把双眼加上滤镜,选择只看那些让自己舒适的信息,追求享乐——即便知道那快乐是渺小和粗鄙的,相信“幸福”——即便那幸福是脆弱的假象。
诺奖获得者,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说:“自由总是与痛苦相伴,幸福却往往失去自由,大部分人都是选择走第二条路。”
“忒修斯之船”:
一艘船在大海上航行多年,为了让这艘船不沉,船员就会不停地更换已经腐坏的零件与木板,当所有的零件都已经被换完了:这个船还是原来的船吗?
如果你认为还是同一艘船,那么维持它一致性的是什么?
如果你认为已经不是同一艘船了,那么在哪个时间,更换到哪个零件,在哪个决定性的瞬间,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这个命题如果用一艘船来讨论颇有几分思辨的趣味,但如果用在人身上,就有几分思细恐极的意味:生命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被人造的?而当我们从外到内不断被人工所替代,我们是否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