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宇宙公民田心,我在宇宙公民高效阅读训练营DAY7
说到中国的国学,像大学中庸这样的国学书籍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子的评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中庸,不偏不倚的立身处世哲学,不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引领人们在抵达生活的美好境界,启迪心灵,回归自然的纯净透明。
可是,读完这句话我还是有点不懂。
我之前有读过论语,但是论语我是一句一句的读的,用的是线性思路去读。那么我的问题来了,我就在想这个像论语啊,大学中庸这样子的古文言文文章怎么用思维导图去记录他,他的重点到底在哪?我去尝试了一下,我发现真的太难了,我首先给这个这本书提了两个问题,什么是大学?什么是中庸?在还没有完全开始阅读之前,我觉得以我的认知只能提出这两个问题。
何谓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是大学宗旨的意思,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德是做人的根本,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不在于增加外界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内心的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修养的方法在于三省吾身,每天拷问自己的良知,以生命付出道德的实践。
大学之道,知自己而知天下
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的人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知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工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的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做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知识也就达到了顶点了。
大学之道,没有机会之分
实际上我们有时候对自己有了一个明确的认知,知道自己会干什么能干什么,然而我们却没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因为我们没有舞台,没有舞台,一个再好的演员也不能也只能是默然无语,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心尽力的去做好每一件事,这件事的本身就是一件成功,因为我们问心无愧。
大学之道,没有年龄之分
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三字经中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是敏捷,4岁的时候,他就能背诵出许多的诗词歌赋,并且懂礼。有一天呢,他的父亲带着一盘梨儿,他的父亲叫孔融和他的7个小兄弟中,从最小的小弟开始挑选梨。小弟首先去挑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捡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这句话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回答道,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而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大学之道,没有大小之分
所以说在大学之道的理论面前,没有一件事情没有大小之分,我们应该做好每一件事情,是大学之道应该付出的应该去做的一件事儿。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二者相比较而存在,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从孔融的例子来看,大学之道与年龄无关,正如每个人都是从小长到大的道理一样,我们只有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件小事,才可以具备做大事的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大学里面,强调慎其独。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本性行事,解决了这个思想问题以后,提出中庸这一范畴,作为儒家的另一个重要范畴之一。
何谓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且不可避免的,他们必然要表现出来,所以表现出来而成立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井然有序,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时时不忘自律和自省
在中庸里边儿提到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也就越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也就越显著,中庸思想要求人们,即使是一个人的时候,也不能以为别人不知道而做坏事,品德高尚的人时常检查审视自己
而那些放肆妄为邪恶的人,正好与此相反,总的来说,一个品德高尚,心存善念的人是不会产生邪恶的念头,更不会做邪恶的有违自己良心的事,即使有了小邪念,君子也会立刻把自己的这种邪念中拉出来,因此真正的君子哪怕是一人独处时也会有警觉性,从而不会做坏事。
生活中如何做出适中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各式各样的聚会。宴席上必然有主人,宾客,陪客,以及应邀出席的同事或者是朋友,在这样的聚会中往往会体现出一个人的水准。势利的人,往往会逢迎宾客,或者是以权势为中心漠视他人,以至于取笑他人而显示自己,自以为是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高谈阔论,圆滑的人则展现其外交手段,以期左右众人。这种尊卑有别的聚会,往往令人感到尴尬,有时甚至会感到十分难堪,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许就有可能是聚会的人自尊受到伤害,而心存反感。
人在社会中生存,很多时候都会面临这种两难的境地,那么如何妥善处理,如何做出适中的行为,谁也不能给出唯一的正确指导,只有自己权衡,依据形势而作出自己的行为,高明的人通过交际技巧渡过难关,聪明的人借助外力调解难题,从而摆脱困境,一般的人只有默默处之境关自守,智力通显迟钝的人只有蒙受羞耻以至于形成僵局,而不论自己处于何种态势,唯一可取的就是成只有心怀诚意,不怀杂念,自然会赢得支持受的尊重,中庸的处世思想就是要守城,成全他人的自尊,成就自己的人品,维护共同的尊严,使自己不被自己的行为所绊倒?
如何处理左右两难的困境
患得患失,左右两难的时候,中庸处世思想就是要折中,心态要平和不可偏激,有些事情就好比是感情是强求不来的,大家都知道徐志摩这个人,心里十分喜欢当时的才女林徽因,但最终林徽因嫁给了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为此徐志摩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之吾幸,失之吾命。
朱熹说:凡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度量已取之,然后用之。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东西,部分都有两个极端,就像大小厚薄之类的东西,而在每一类中又可以把它分成两个极端,只有通过度量它得到终点,然后再加以采用,朱熹的这句话其实就是翻版的中庸思想,执其两端而取其中。
常听有人说做事在人成败在天,这也是一种坦然,只要自己努力过了得失与得到与失去都没有那么重要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为人处事尤为如此,如果太过计较得失的话,自己也就没办法去认真的做以后的事,患得患失的人,常常是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的人,人活一世,即使得到的东西再多,死的时候也带不进坟墓,而对于那些以欺骗处心积虑,巧取豪夺,而得到的人是不值一提的。
如果人人都能跟将个人的得失看淡一点,让心态平和下来,能够对于周边发生的事处之泰然,也就不会对于一时的得失而斤斤计较,这样即使是遇到了失败,也能平常心去应对,也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得到并不意味着不会失去,而失去也并不是一种福气,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何正视自己,勇于面对和改正错误
说到错误,我不得不提一个人叫做曾国藩,曾国藩两次自杀都是一个叫做李元度的人舍身相助,曾国藩失败以后,就召集幕僚让大家指出失败的原因,但大家都不敢说,曾国藩就指着李元度说:刺青,你大胆的说,李元度倒也真大胆,直接一针见血,说出了失败的原因是此次岳州之败是因为没有为自己的后路着想,让敌人察觉到了我们的困境,因而造成失败。曾国藩不但没有惩罚他,而且十分赞同,可见曾国藩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这种求过的方法算得上是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在现实中不管是做事还是与人交往,做到真诚认错,真诚改错是很不容易的,这个时候就看个人的修养是否完善了,讲修养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忍气吞声,同样所强调的中庸之道也不是要每个人去做缩头乌龟,而是强调每个人所作的言都能够合乎本性,真诚当然当然也是其中之一,能做到这一点社会就和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和睦了。
对于自己的缺点或是错误,自身要有个清醒的认识,真诚的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是丢人的事,而是为了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能够很好的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样每个人都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才能抱着一颗至真至诚的心待人待事,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不敢不承认,不愿意去改正它。
与人交往不要言过其实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孔子是反对人大言不惭,言过其实的,所以他说其言之不怍,则为之难也,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说话办事不能符合实际都过了头,那就是巧言令色。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口才是很好,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讲的天花乱坠,也不在意别人愿不愿意听,我们也经常看到一大帮人围着一个人听他在那瞎掰,这个人一定觉得自己的口才不错,而且很有影响力,其实大部分人只听你说笑话而已。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一个人有才华有能力当然是好事。会因此,生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就会直接影响人际交往,中国古人在总结优秀者不幸结局时做出的这样的结论,所以为人处事只可行中庸之道,无过亦无不及恰到好处,才是人际交往的最佳境界。
古人云:良贾深藏宝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真正精明的商人总是隐藏自己的宝贝,而真正的君子品德高尚,从外表看起来却显得愚笨,所以为人处事当需要展示自己的时候,就应该出手让别人对你另眼相看。但必要时还要藏其锋芒,收起锐气,不可将自己的优势让人一览无余,只有这样才是恰到好处的中庸处世智慧。
能做到这点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谦虚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喜,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的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我想,所有人都想要得到朋友,不会想得到仇人,那么现在就开始,就为得到朋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