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和梁遇春相遇,是在《泪与笑》里。
只不过,这一次我不再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因为我知道,他正在这本书里慢慢死去。
如果说《春醪集》是他所有梦境与青春汇聚的空中花园,那么《泪与笑》就仅仅是一把灰,一把带着半生疲惫魂灵的灰。
“生命的确是像一朵火焰,来去无踪,无时不是动着,忽然扬焰高飞,忽然销沉将熄,最后烟消火灭,留下一点残灰,这一点火焰就再也燃不起来了”。
他把自己点着了,他的灵魂之火是足够大的,倒把他自己烧成了灰烬,连同他的满腔热情,连同他所有的希望,任凭火花四溅,幻化成五色美焰。
本是不忍读完这本书的,可读完之后心中反倒是生出了些微凉的暖意,“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是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势的泪水”,他始终相信眼泪是拥有情绪的,它是人生的甘露,是最有力的生活,是年轻人才拥有的幻梦破碎之后的满腔热忱。他很喜欢的一句诗“存亡惯见浑无泪”,眼泪,或许真的是人生而在世最单纯与直接的东西了吧。
“只有自己发现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整个心灵,甜蜜的东西看得太久了也会厌烦,真真的好景都该这样一瞬即逝,永不再来”。
他对美景很有自己的见解所以,他执着于随眼一望的车窗,朦胧缥缈的梦中之境。其实,到哪里不是景色,只要你有一个易感的心境,落花是诗,流水是意,燕子啄起三月的春泥,鸿鹄转身留下天地间浩荡的背影,美就在此刻。
他最后的几篇文章总是让我感到酸涩,我怕我会含泪读完他的一生,所以我老是走走停停,始终不肯一蹴而就,怕饮急了这酒,醉的一塌糊涂。他的爱情结束了,我仿佛在纸页上看到了他流泪的伤口,隐隐作痛。
“因为我爱我自己,爱这个自己厌恶着的自己,所以我爱我自己心里流出,笔下写出的文字,尤其爱自己醒时流泪醉时歌这两种情怀凑合成的东西。”
都说失恋人的世界是灰色的,那么我想,他的世界大概是一片白茫茫的雾吧,盛世的红楼,碧波荡漾的月夜桥也一并失了踪迹。
“于是乎,天天在心里建起七宝楼台,天天又看到前几天架起的灿烂的建筑物消失在了云雾里,化作命运的狞笑。”
他慢慢建立起来的世界观是消极的,但也像洞察到了世间真理似的。
“世界里什么事一达到圆满的地位就是死刑的宣告,人们的一切的痴望也是如此,心愿当真实现时一定不知道蕴在心头时那么可喜。一件美的东西的告成就是一个幻觉的破灭,一场好梦的勾销。”
美的幻觉可以承载一个痴愿,愿望实现,幻觉消散,那幻想的美妙与追寻幻觉的痛快也就灰飞烟灭了。
我相信梁遇春的下坠必然有时代的催化,顽固麻木的人,腐朽封建的思想,自甘堕诺的灵魂,无所作为的政府,飞蛾扑火般的青年。仿佛在说这个虚弱的民族,只有灾难才能催生出团结之花,开出希望之果。
“我相信生命是一块顽铁,除非在同情的熔炉里烧得通红的,用人间世的灾难做锤子来使他迸出火花来,他总是那么冷冰冰,死沉沉的,惘怅地徘徊于人生路上的我们天天都是在极剧烈的麻木里过去——一种甚至于不能得自己同情的苦难。”
就像是一个溺水的人拒绝帮助选择自己救赎自己,这一段失氧的爱情让他疲惫不堪,善文字者多是敏感的,他们的世界一碰即碎,善文字者也多是痴情的,他们的精神领域由情感铸成。
“但是我凄惨地相信西来的弱水绝不是东去的逝波。否则,我愿意立刻化作牛矢满面的石板在系旁等候那万万年后的某一天”。
我又是多想化作他的情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间,我愿意珍藏他这一份不会老去变皱的真心,我愿意在清风朗月的夜里,悄悄拭去他眼角的泪珠,抚平他眉间的褶皱,告诉他“她走了,你要坚强”。若是有一个青年才俊在我童稚未泯的时候对我说出“在我最后见到你以前,我已经觉得一撇就可以做我的永生了,但是见了你之后,我仍然觉得还差了一撇,仍然深信一撇就够了”。我想,我大概可以把这样一个人记一辈子。
奇怪的是,相比于喜悦,我更中意于凄凉的文字,或许和我本身是个悲欢主义者有关,凄美的东西更让我能心有所动,更能勾起我心中那根酸涩的弦。
所以为着面面俱圆起见,我只好什么也不想,让世上事物的浮光掠影随便出入我的灵台,我的心就这么毫不自动地凄冷地待着。”
在他看来,天下美的东西都是使人看着心酸的。秦宫缥缈的殿宇,望眼不穿的大海,神秘深广的星辰,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渺小与无力,总是让我感到震撼与苦涩。
这本书里我最欣喜的一篇文章是《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所谓情爱,世间千万人给了千万种解释,善男信女们在这场游戏中相守厮杀,循环往复,或是两败俱伤,或是白头到老。
“情人们常常觉得他俩的恋爱是空前绝后的壮举,跟一切芸芸众生的男女欢爱绝不相同,这恐怕也只是恋爱这场黄金好梦里面的幻影罢”。
他认为看似多情的无情者爱上的只是爱情,为爱情而恋爱,只求尝到爱情的滋味;而那些看似无情的多情者则是注全力于精神,所以忽略了形迹。爱情之花是极易枯萎的,它需要照料滋养,以精神,以灵肉。
梁遇春的少年盛世已经过去了,“惆怅的情绪,凄然的心境,以及冥想自杀,高谈人生”,他的灵魂已经虚弱地迈入老年,二十几岁的躯壳里是疲软的精神,他仿佛像一个通灵者一样预知了自己的死亡“登楼远望云山外的云山,淌下的眼泪流到笑窝里去,”他便觉得无路可走了,大抵是他看厌了人间,要去别的地方走走罢。
我加入了很多眼泪的情绪到这篇文章里,我想梁遇春写这本书时也流了不少眼泪吧。 他真的是个悲哀透了的人,最后竟然从悲哀中解脱,开始收藏自己的悲哀起来。
我还没有读够他的作品,他便溘然长逝了。
就让他安然睡去吧,在另一个世界像往日一样地看着人间。
灯火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