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重复中有惊喜。
一、 “我为什么要来学校?”
今天在某班陪餐,班上四五个同学都安静有序的享用着午餐,同学Y的家长来电话接Y回家,小姑娘开心地一边放餐盒一边和我挥手说“老师,再见”。我问她:“这么着急走呀,那你下午还来吗?”“我下午在家看动画片,多舒服呀,我为什么要来学校?”她的“理所当然”一下子让我语塞,我笑着回她“也有道理呀,要是我也能回家看电视,说不定我也不来了”。
Y蹦蹦跳跳地跑出去找爸爸,我和班主任打趣她这逻辑能力简直无懈可击。陪餐结束后,照例巡班,每个班的同学都自发或在老师的带领下整理桌椅、打扫教室,脸上透露着开心、满足或者不情愿的小情绪,我突然又想到了Y那句“我为什么要来学校?”
“我为什么要来学校?”估计我上学期间也无数次的想问问我的老师或者父母,但最后应该都很自洽的自我解答了“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了学知识、考大学”,再说我也没Y的勇气敢于直面和表达自己的“叛逆”情绪。当然,Y的答案不是“叛逆”,她估计是真的不解“家里那么好玩,我为什么要来学校”。
其实Y每天来学校也是蹦蹦跶跶开开心心,总是全校最早一个来上学,在校园里总能看到她笑嘻嘻地和每一个路过的老师聊天,她喜欢来学校,不是一个厌学的学生,当然她可能更喜欢回家看电视的舒适。这大概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对动画片和薯条汉堡没有抵抗力。
我们无法也不能遏制孩子的天性,但作为老师,我们一定也必须做些什么让他们对来学校也是充满期待和欣喜的。怎样让他们愿意来学校呢?教认知,让他们有更多成功的体验;教礼仪,让他们适应与沟通交往;教自理,让他们体会自我照顾的便利。教这些“必须要学的”是我们的工作之一,但对于并没有太多“学习主动性”的孩子们来说,让他们感受到来学校的快乐可能更重要,换言之,开开心心来学校,是感受幸福校园的前提,快快乐乐回家,也是校园幸福时光的写照呀。
二、“郑老师,你别忘了,今天星期三”
从每周二-周五是晨会课开始,我就和我们班的同学们有个约定:“周三的晨会是表演日”,每周三的8点30-8点45,15分钟时间里,他们可以自由点歌,选择表演形式,做观众或是演员。
刚开始开展“表演日”好像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大家的兴趣点基本停留在“看视频”上,我问“唱什么?”时大概率没人理我,我就播放《宝宝巴士》里的儿歌,有时遇到小王同学钻牛角尖,音频还不行,得播放完整的视频,这时候,他们都很开心,看得专注。后来,我开始换个法子问他们“王老师教什么歌啦?”,偶尔会有几个唱游课上的“尖子生”告诉我歌名,我就播放相应的歌曲,和谢老师一起拉着他们在讲台前手舞足蹈,就这样过了一个多学期,他们也慢慢习惯了每一周总有那么一天,郑老师和谢老师非要拉着他们下座位的场景,也开始陶醉其中。
最近两年,他们的歌单越来越多样,《水果拳》、《中国人》、《你笑起来真好看》都备受他们青睐,歌伴舞的欢乐让他们意犹未尽,有那么几个同学喜欢做观众,别人唱歌她鼓掌,别人跑调她大笑。
总会遇到“点谁的歌”僵持局面,为了不让我这个“阴晴不定”的点歌员钻空子,他们还“自创”了一套投票方式:看谁说出的歌词多,就点谁选的歌。有时看着他们互相试图说服对方,实打实地给了我很多意外之喜。
那天的晨会课,一大早忙晕头的我习惯性地准备打开希沃白板,谁知宇哥突然跑到讲台前:“郑老师,你别忘了,今天星期三”“就是,不是表演吗?你开课件干什么!”婷附和到。“对对对,今天周三,你们要表演,怪我怪我”我赶紧打开网易云:“你们想表演什么,自己来写吧”泰作为代表写下了飘乎乎的“虫儿飞”,选好音乐后,5个学生挤在电脑前尽情演唱,波哥忘我地把地板踩出有节奏的咚咚声,看着他们自信的投入,我真幸运我每周给他们15分钟自由发挥的决定,给他们快乐的同时,也给了我无数的感动和惊喜。
两句话引发的两篇小记,平平淡淡的教学日,有细细碎碎的小感悟,最后想说: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看,前路漫漫亦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