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春天,出使匈奴十九年的苏武,终于回到了他日思夜梦的长安。离开时正值壮年,归来时却是须发皆白,见之者无不感叹。
68岁的苏武回朝第一件事,就是向武帝“述职”,到茂陵祭奠汉武帝。昭帝论功行赏,封苏武为典属国,并赏赐大量钱财田地。文学家班固详细地记述了这件事,且对苏武的赞美崇敬有加,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溢于言表,今天读来也是感天动地、荡气回肠。
01
有一种雄心抱负,要建功立业,到祖国边疆去。
立功边疆,封侯拜相,是社会上升时期,有志青年的理想和担当,是汉唐盛世的主旋律。苏武就有这样的正能量,他不甘于做“官二代”,要凭借血性男儿的实力,使人生不再平庸。
此时,休养生息60多年的大汉王朝已经崛起,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取得对匈奴的三次重大胜利。匈奴势微后,愿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在潜滋暗长。公元前100年,苏武手持汉节,与副手张胜、假吏常惠等百余人,力尽关山,奔赴西北,去践行他的中国梦。
机遇总是伴随着磨难,匈奴之行也是暗流涌动。接下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情节:缑王虞常谋反、张胜谋劫卫律,事情牵连张胜,苏武宁死不屈,被陷匈奴19年。
汉胡之争斗,双方挟持很平常;失败后投降对方,到也不奇怪。张胜如此做法,为了国家利益,采取了些手段,也在情理之中,但立功心切,动静大了些,结果弄巧成拙。
每读苏武自刺情节,他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多慷慨悲壮。现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入骨三分,堂堂单于都“壮其节”,确实有些“敌胆寒”的意味,苏武铮铮铁骨和高尚节操,跃然纸上。
读到这胡天雪地里的英雄壮歌,叹惋之余,我想到很多:苏武家教家风严格,传统礼仪厚重,尤其能知恩图报。武帝不亏一代明君,也是慧眼的伯乐,他看中了苏武的信念坚定、稳重内敛和忠君报国。
这些都是当下所缺少的时代精神,也是民族复兴的活力因子。
02
有一种人生财富,威武不能屈,逆境中坚守初心。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知道死亡一定很勇敢,不是死亡有多么难,面对死亡才是天大的难事。像苏武一样,牧羊北海,渴饮血,饥吞毡经历人生苦难,才能体会到那种痛不欲生,那种震撼心灵的切肤之痛。
再说苏武牧羊的环境“北海”,之前都认为在贝加尔湖,最近从古诗词中和民间传说考证,“北海”应该在民勤的白亭海。理由是:民勤县以前叫镇番,县志中记载有“苏武庙台”,上有“古石碑上大书‘汉中郎将苏武牧羊处’”, 还有“白亭海”图斑;从白亭海的湖盆规模来看,当年应是与居延海媲美的汪洋巨浸;台湾出版的《民勤县志》中有“苏武山”“苏武庙”等字眼;我认为“北海”或为白亭海简化为“白海”的变音。
我们金塔的原始居民来源有两个:山西和镇番。而李陵兵败就在金塔境内,我推断应该和苏武牧羊之地不会太远。文中描述:“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河西属半荒漠地带,苏武在“廪食不至”的绝境下,掘鼠洞求食,既得草籽又得鼠类,应该符合这里的地理特征。匈奴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牧羊,而且是羝羊。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一次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读到此处,眼前是一个牧羊老人,他身披皮袄,头戴毡帽,手持光秃秃的汉节,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国家的使命。耳边响起了悲壮的战歌: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苏武牧羊的光辉形象,激励了一代代汉家儿女的家国情怀。
03
有一种民族大义,坚守住气节,国家利益高于骨肉亲情。
苏武反抗匈奴的两次招降情形,都很精彩,也感人至深。单于使者剑斩虞常,卫律逼降张胜之后,先下罪名“副有罪,当相坐”,后“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最后又以利益诱惑,“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卫律软硬兼施,被苏武凛然怒斥,民族气节和国家利益,撼退了叛徒卫律。
李陵告知苏武家庭情况。母亲已死,哥哥苏嘉、弟弟苏贤都因小过错而被逼自杀,妻子已改嫁,家里只剩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十几年没有音讯,不知道是死是活……传递了这些令人绝望的信息之后,李陵趁势劝苏武投降,他说:“人生如朝露般短暂,何必长久地折磨自己呢?”李陵内心剖白真实感人,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被苏武伟大人格所唤醒。
苏李诀别时,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很难想象,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这一场离别场面,是兄弟诀别,是敌我谈判;是忠君爱国,是心中有愧;是肝脑涂报,是报国无门。南宋徐钧写到:“胡沙不隔汉家天,一节坚持十九年。白首微官甘属国,耻随李卫老戎旃”。
苏武告诉我们:不论是个人,是集体,还是国家,都得维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
04
有一种伟大成功,叫荣归故里,麒麟阁上美名扬。
上天总是很公平,饱经苦难的人总很长寿, 苏武以八十多岁高龄,病逝于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九年后,即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首次来长安朝拜汉宣帝,这可是西汉历史上的一件盛事。事后,宣帝追思功臣,令画师在麒麟阁上为十一名大功臣画像,苏武即名列其中。
历史是残酷的,但残酷中带有温情。历史是黑暗的,但黑暗中蕴含光明。出使匈奴十九年,苏武将人性中坚韧顽强、无私无畏的一面展现到了极致,成为志士仁人的楷模。回朝后二十一年,尽管苏武官位不高,被牵连进谋反大案,但其功德从未被人忽视。昭帝、宣帝屡次嘉奖他,霍光压下弹劾他的奏章,张安世推荐他复职,其他亲贵大臣,如皇后父亲平恩侯许伯、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等人,毕生都对他礼敬有加。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柔软、温情的一面。
孔子的“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些儒家做人的最高标准,在苏武身上都体现出来了。
苏武最终没有衣锦还乡,更多的是忍辱负重,但他却成就了千古绝唱。看看吧,许多地方都有苏武庙,麒麟阁中其他人呢?
借用海明威的名言:这个世界虽然并不美好,但还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05
人生不过百年,苏武滞留匈奴19年何其长也!
鲁迅说: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http://www.jianshu.com/p/dacfa1bd77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