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部分农民因土地征收、流转等原因告别农耕,怀揣对城市生活的期待迁入城镇。然而,现实中不少农民卖地进城后却面临“求职无门”的困境,如何维系生计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从生存现状来看,卖地农民的短期生计多依赖“卖地款”这一“一次性资产”,但这笔资金的支撑力往往有限。部分农民会用卖地款支付房租、日常开支,或尝试做点小生意,如摆摊卖菜、开小吃摊;也有农民选择将资金存入银行,靠利息补贴生活。但这些方式存在明显短板:小生意受市场波动、城市管理政策影响大,盈利不稳定;若卖地款金额不高,仅靠利息难以覆盖长期生活成本,一旦资金耗尽,生计便会陷入危机。
更深层的困境源于就业竞争力的不足。多数卖地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乏城市就业市场所需的专业技能,面对制造业、服务业等岗位的技术要求难以胜任;同时,他们中的不少人学历较低,对互联网操作、现代化设备使用等存在“数字鸿沟”,难以进入技术含量稍高的行业。此外,部分农民年龄偏大,学习新技能的能力较弱,且缺乏职场经验和人脉资源,在与年轻人、城市求职者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只能局限于零工、搬运、保洁等体力岗位,不仅收入低、工作不稳定,还面临较高的职业风险。
要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政府、社会与个人形成合力。从政策层面,政府应完善卖地农民的就业扶持体系:一方面,针对农民的技能短板开展“订单式”培训,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设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电商运营等实用课程,帮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搭建就业对接平台,联合企业开发适合农民的岗位,如社区服务、物流配送、农业产业化相关岗位等,并提供就业指导、信息推送等服务,降低农民求职成本。
在社会保障层面,需筑牢民生“安全网”。确保卖地农民在养老、医疗等社保领域的衔接,避免因进城导致保障断档;对于暂时无法就业、生活困难的农民,可通过临时救助、低保政策等给予帮扶,缓解其生活压力。同时,规范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确保卖地款核算合理、发放到位,为农民进城后的生活提供初始保障。
从个人层面,卖地农民也需主动适应城市生活与就业市场。转变就业观念,摒弃“体力劳动低人一等”的想法,积极参与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主动学习城市生活规则、融入社区,通过社区组织、同乡互助等渠道拓展人脉,获取更多就业机会。
农民卖地进城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生活方式、生存技能的全面转型。只有从就业扶持、社会保障、个人提升多维度发力,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卖地易、生存难”的困境,真正在城市站稳脚跟,实现从“农民”到“新市民”的平稳过渡,让城镇化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