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红色引擎”驱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大厦的地基,其稳固程度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新时代背景下,唯有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枝叶关情”的初心服务群众,坚决破除形式主义桎梏为基层减负赋能,方能构建起科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治理效能的全面跃升。

        党建“新”力量,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这些新兴领域已成为党建工作的“新蓝海”。通过创新“单独组建、片区联建、行业共建”的党组织覆盖模式,将党的组织体系延伸至直播基地、物流园区等前沿阵地,让流动的“红色细胞”凝聚成稳固的“战斗堡垒”。各地纷纷打造“暖新驿站”“司机之家”等爱“新”阵地,不仅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补给、法律援助等贴心服务,更通过技能培训、评优表彰等方式,将“服务”转化为“赋能”。在浙江杭州,快递小哥化身“流动网格员”,在走街串巷中上报安全隐患;在四川成都,外卖骑手成为“文明宣传员”,用穿梭的足迹传递城市文明。党建引领下,新就业群体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让红色动能在基层治理末梢持续涌动。

        服务“零距离”,筑牢党群连心“坚实桥梁”。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是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想要赢得民心,必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倾听民声。江苏“铁脚板”工作法要求党员干部每周至少三天深入社区走访,湖北“湾组夜话”活动组织干部与村民围坐一堂拉家常,这些实践都证明:只有走进田间地头、坐进百姓炕头,才能真正摸清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面对群众诉求,党员干部需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态度攻坚克难。北京“接诉即办”机制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治理哨声,24小时响应、限时办结;福建“近邻党建”模式推动党员干部与群众结对帮扶,把民生小事办成暖心大事。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养老服务提升,从就业帮扶到教育资源优化,基层党组织正用一个个“民心工程”,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减负增动能,释放干事创业“源头活水”。曾几何时,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重复督查等形式主义问题,像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破解这一困局,需从制度层面精准发力。山东推行“权责清单”制度,明确基层职责边界,杜绝“责任甩锅”;广东精简考核指标,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评价标准,让干部从“材料迎检”中解脱出来。减负更要赋能。湖南建立“基层干部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案例教学、实践锻炼提升干部治理能力;江西设立“担当作为奖”,为敢闯敢干者撑腰鼓劲。当形式主义的“虚火”被浇灭,基层干部得以轻装上阵,在乡村振兴一线谋划产业发展,在社区治理前沿创新服务模式,让基层治理真正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唯有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持续激活“三新”领域红色动能,厚植为民服务情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方能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筑牢根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委组织部 王雪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