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睛的梭罗

梭罗,《远行》,1843

Excursions, HENRY DAVID THOREAU, 1843

亨利·戴维·梭罗(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是公认的写日志的高手,佳作迭出。其中的一篇记着,春日的一天,阳光明媚,碧空万里,梭罗惊呼:“我的天蓝仪呢!”

天蓝仪是个有趣的小玩意儿。18世纪末,瑞士地质学家索绪尔感叹勃朗峰的天空越高越蓝,于是准备了好几张不同深浅的蓝纸,打算测测天空有多蓝。后来,慢慢演变成53种蓝色组成的环形色卡,这就是天蓝仪。

近代地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博学多识的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对它也是极为推崇。

Cyanometer, Horace-Bénédict de Saussure, ~1760~

梭罗在另一个春日里写道:

但凡遇见带点儿蓝的东西,我们都爱多看几眼。天之蓝,苍穹之色,让人心生欢喜。

冬日的一天,梭罗这样记下:

我眼睛的蓝色,岂不是应了这雪中之蓝。

两季之间,梭罗思索:

蓝,是透过薄纱看到的光的样子。

梭罗的文字游走于所见和所思之间,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对蓝有多么倾心。

大多时候,他记录自己在自然万物间亲见这种颜色时,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

不过偶尔,他也会由具象飞跃到抽象,从眼前的蓝,联想到关于存在的形而上问题。

众所周知,《远行》是梭罗的经典著作。他那冬日里寻找心灵上的温暖慰藉的美妙沉思,就是源自这部作品。

其中,一篇记1843年瓦楚塞特山漫步的游记里,梭罗写道:

我们决心测下这蔚蓝的屏障,它向西一直延伸到海平线……(而)思想之大,囊括海陆所能抵达的任何角落,人类足迹到过的每个地方。途中风景无不悠远而美妙,走过的路越多,思想也变得越深刻。

旅途末了,终于登临山顶,凝视蓝色的地平线,他想到人类精神之无垠:

我们要记住,我们身边充斥着哪些屏障;明白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其实也有起落;弄清为什么站在高山之巅,俯视那最深的谷地,眼见的会有一丝蓝色。

我们要记住,人生每个时期都有高地,因为地球上没有哪里低到看不到天空;只有站在人生巅峰,远眺地平线,才能一览无余。

>>> 原作:MARIA POPOVA;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