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简书首页上曾有篇关于坚持读书给自己带来什么的文章,作者开篇举了一个例子。
一位大学同学表示很后悔未能像他那样大学四年坚持阅读,如今的日子有些不如意,自己该怎么办。
他回复道: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
评论里有人质疑,错过大学四年,依旧还有漫长的一生可以去努力改变,不该如此下定论。
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多少都会有些遗憾自己未能过得更充实,毕竟之后的人生很难再有那样时间充裕又没有太多压力的时光。
但如果不小心荒废了,一辈子就真的彻底没有希望了么?
02
有一首风靡海外各大网站的英文散文《Work in Your Time Zone》(在自己的时区内作战)前段时间曾经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
纽约的时钟比加州早3个小时,但这既不意味着加州行动迟缓,也不意味着纽约行事敏捷。
它们不过是在各自的时区内前进而已。
某人依旧单身。某人结婚10年才盼来孩子降临。
还有某人,婚后一年就迎来新生命。
某人毕业时不过22岁,却为一份理想工作苦苦等待五年;
还有某人,27岁才告别校园,职业良机却从天而降。
某人25岁当上老板,却在50岁时匆匆辞世;
还有某人,年过半百才创建公司,却活到了90岁。
所有人都活在自己的“时区”内。
不要羡慕他们,也不要嘲笑他们。
你在自己的时区里,很准时。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步伐和节奏,只是因为身边有人早早地完成了所谓的人生关键课题,就匆匆忙忙地想要追上去,未免过于傻气。
生命那么长,奋力直追之前不妨问问自己,究竟在急什么呢?
03
我小时候有段时间沉迷于星座预测,而这种沉迷往往来自于对命运未知的向往与憧憬。
身为摩羯座的一员,关于我这个星座最多的批语便是“大器晚成”四个字。
这样的结果曾一度让我难以接受。
对于一个心高气傲的小姑娘来说,比起少年成名,中年厚积薄发这种命运实在是太没有吸引力了。
于是,后来的每一次受挫,我的那股好胜心都折磨着我,一想到自己可能无法三十而立,就恐慌不已。
前些天我妈打电话来忧心忡忡地对我说:你如今快28岁了,50岁退休说远其实并不远,认真考虑如何更妥帖地养老才是正题。
我一下子有了一种哭笑不得的荒诞感,也意识到过去自己执着于三十而立是多么的可笑。
分明不过是刚刚开始的人生,为何非要让自己陷入人到中年甚至晚年的危机感中去呢?
三十无法立住又如何,三十之后依旧还有三十年,甚至四十,五十年可以折腾。
有些人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些人年过半百才觅得心中所爱,更多的人是在一路磕磕绊绊地摸索中慢慢理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一旦确立了想要追逐的方向,晚一点,慢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04
语言学家季羡林季老先生曾在年华正盛时期撞上了那段坎坷昏暗的时代,本应潜心研究的大好岁月却被白白消磨掉了十多年。
在他八十岁到九十岁的十年间,他撰写了长达八十万字的《糖史》,翻译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出版了多部文集。
他笑称自己人生的冲刺起点在八十岁以后。
他在《九十五岁初度》中还写道:我不能封笔。
漫画大师宫崎骏一生经典作品无数,他在2013年第七次宣布隐退,奥斯卡也将终生成就奖颁给了他。
看起来他的人生已经非常完满,但近日他却宣布再次复出。
他在纪录片中曾说道:和什么都不做就死了相比,在制作中死去要好得多。
我们习惯赞美少年英才,赞美他们用最少的时间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忘记了这世上有着太多“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强者。
少年成名固然可喜,大器晚成同样可贵。
05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匠人精神。
来自日本的寿司之神,天妇罗之神火爆网络。
一部纪录片让那些在故宫默默修复文物的工作者们一度被尊为男神。
所谓匠人匠心,其实就是对所做工作日复一日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语文课本里那个卖油翁,将油通过铜钱孔灌入葫芦却丝毫不沾湿铜钱之后,他平静地道出:“无他,唯手熟尔。”
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在这个一切讲求速成的时代,似乎成了奢望。
因此,匠人精神被奉上神坛,但却很少有人愿意领会这背后那简单的“唯手熟尔”四个字。
06
如今的网络上充斥着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速成班,
人们期待着能够获取快速成功的秘诀,早日攀上人生巅峰。
但真正成熟的技艺,却永远离不开漫长的,枯燥无趣的练习时光。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这个定律站在所有速成班的反面,揭示出成功的真谛,不过是克服急躁,耐心地去付出足够多的精力罢了。
07
作家马伯庸曾在网上偶然看到一条介绍明万历年间徽州丝绢案的微博,这个案件牵连的细枝末节引起了他巨大的兴趣,于是开始搜集有关这件案子的史料。
正当他打算把它写出来时,忽然发觉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太多细节背景了解,想要写得有趣深入,却有心无力。
他选择暂时搁置,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每当空闲之时,他会有意识地去找一些相关论文来看,并且尝试记录笔记摘要。
终于在一年半之后,他再次提笔,写出了三万字的普及文章《显微镜下的大明》。
有次有读者问他,该如何阅读史书?
他回答:史书浩如烟海,带着特定目的去读要比漫无目的地翻看要有效率得多。
这样的答案显然是来自于他的实践经验,一篇精妙绝伦的文章尚且需要耐心地去探究各方面相关信息。那么他那一部部扣人心弦的历史小说,背后又蕴藏了多少看不见的历史研究和细节确认呢?
08
张爱玲有一句备受推崇的话:“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但人生路漫漫,过早地成名成功,并非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马天宇在接受一个访谈时曾说:“我认为我是一个跑长跑的人,不用去跟跑短跑的人去比赛。”
曾经年少成名,一夜爆红,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出名趁早的滋味,但他很快意识到那偶发性带有幸运成分的出名如果没有足够的内涵支撑,根本无法长久。所以他才能沉下心来,从饰演路人甲开始磨练自己。
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开始时并不会拼尽全力冲刺,而是会选择留存体力一点一点地占据优势。
毕竟于长跑规则而言,短暂的领先并没有任何意义。
09
一罐新酿之酒需要在黑暗中酝酿成熟才能成为酒中上品。
进入蚌壳的砂砾需要一层又一层细胞质的包裹才能形成珍珠。
被选中的黏土需要经历十多道复杂又精细的工序才能以瓷器的姿态展露人间。
越是珍贵的东西,越需要经历日复一日枯燥无比的沉淀打磨过程。
人生也是如此,《菜根谭》中有一句:“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长久的蛰伏不必灰心丧气亦或焦躁难耐,不如专注修练自身,等待那悄然来临的恰当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