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我们的数学学法练习册发了没?”儿子的同学小欣欣问我。
“啊,你问我这个啊,我不知道哦!”
“那怎么办,到底有没有发下来呀?”
“昨天你们数学家庭作业是书上的21-22页,1--8题,没有要求做学法,应该没有发下来!”
“那今天要是让我们做怎么办?”
“是啊,如果今天下午放学你们亮亮老师让你们做,你会怎么办?”
看她嘴巴嘟着,脸颊涨的通红,好可爱的。于是我想逗她一下。
“啊,嗯,那怎么办?我最怕我的学法丢了,上次已经丢过一只钢笔了。怎么办?怎么办?”
说着说着她哭了起来。
“嗯,嗯,嗯,学法发下来了我就做,学法没发下来我就不做,多简单的事儿啊!”我学她嗲嗲的带着哭腔说道。
她一听我学她,就停止了哭,一脸疑惑地看着我。
“是的啊,上周你们学法都发了,黄康的没发,我还纳闷,在群里问你们亮亮老师,她没回复,黄康就没做,所以这没什么好担心的。”
“那今天下午要是不上品德,上音乐,英语和科学,那可怎么办?”
“啊?”$@#*顿时脑子一片空白,这什么跟什么?我一直以为我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原来她才是的。
何况这也不是什么大事,都没发生的事情有什么好担心的呀。
仔细想想,在小学生眼里,写作业交作业,能被老师表扬就是天大的事了,我们呢?我们大人不也经常这样吗?担心这,担心那,信用卡,整理,我刚才还担心月底搬家的事。
。。。。。。
心本来在左胸那个位置,如硬要把心放在肩膀上担着能不累吗?所以要放心,开心,心对了,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你问的问题决定你是谁》,人们通常自己有答案,但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说这是一本告诉我们问题背后的学问。
同样的问题,普通人和优秀之人背后的关注点就有所不同,他们的层次也就不同。
下班了,出大楼时看到办公室,灯亮着。
“管他了,饭局要紧。”员工A说。
“应该有人在加班,打个电话问下值班保安。”主管B说。
老板直接上楼视察去了。
这就是心中的问题激发我们外在行动的按钮所在。
因为我们采取行动前都是先透过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困惑,找到解答,然后解决。
所以人生要多问自己不一样的问题,人生就会有所改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三个人生哲学问题,尤其要多问自己。
小时候看《西游记》里,唐僧每次经过一个地方递通关文牒,要求当地国君盖章时都会以我介绍:“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要往西天取经。”
小时候不懂这三句话的含义,长大了,经历了一些事情,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考人力资源管理师时,老师有讲要明确你现在的岗位,相当于你是谁;岗位职责,就是你从哪里来;职业规划,相当于你要到哪儿去。这是职场生活。
如果你想成为公司的HRM或者总经理,那就请站在相对应的岗位上思考,文件框就是考的这些。
所以请改变你们的思维,不是“我要成为公司的HRM。”而是“如何成为公司的HRM”,因为前者还是一个人事文员以及专员,或者主管的身份来看待问题的,后者就会以一个全局观来看待,既然是HRM,那么该分配的分配,该分权的分权,专人专职。。。。。。
改变我们的问题就能改变所看见的事情。
上过身心灵课程后知道,我是谁?这个“我”就有三层含义。
一个是肉身的不变的我,我叫什么名字,性别女。
一个是随着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我,我是我爸妈的女儿,儿子的妈妈,单位的同事,领导的下属,顾客,消费者等等。
一个是灵性不变的我。书《富裕属于装满快乐口袋的人》物质即能量,我就是能量。电影《超体》我无处不在,无处不能。
回到《西游记》,唐僧修得正果取得真经,最主要的因素不是有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而是唐僧很清楚的知道他的身份:贫僧唐三藏;他的精神:从东土大唐而来,不忘本;他的使命:要往西天取经,唐王赋予他的使命,他自己一心要广传佛法,普渡众生。
唐僧没和女儿国的女王成亲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正是对这三个问题正确的理解和坚持。
所以行动之前要向自己提好问题。
如何去判断是否是个好问题?
因为提问并不是单项问题,而是提出问题的同时给予回答者一个新的思路,要结合自己的身份,精神,使命这三个问题来结合。
当别人向你问问题时,先别急着回答问题,因为最好先了解提问者背后到底需要什么?可以先抛个问题给对方,一起去探讨。
人生需思考,只有清晰了自己的目标,看清楚了通往目标的路径,一步一步去走,知道自己大概走多远,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为什么,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更知道可以相应的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