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曹雪芹的手,经了脂砚斋的评,又有历来的各数不同版本,层层批注,然又疑处甚多,加之对高鹗等人的不认可,究竟是读八十回还是读一百二十回,人们也是各有各的选择。
最终,不管怎样,终是经了导演剧组的导,成了一部剧。
虽然限于当时的条件环境,现在看来硬件上处处拙朴局气,但是软件上来看,演员们却很给力,细节处着实到位,演绎处淋漓尽致,仅仅从刘姥姥的数次出镜,每次表演都极其吸引眼球,初次出场为打秋风姿态之低表情之谄媚令人极尽鄙夷,后来出场酒桌上饮酒令自黑自嘲让人捧腹大笑,最后出场于贾府破落之后甘愿花费巨资赎出乔姐,却又令人极其敬佩,忍不住击节赞叹。一个配角而已,都表演的那么炉火纯青游刃有余,演员角色的选择之精良,窥一斑可见全豹矣!
要知道,单单是演员的选择和培养,前期的准备工作就长达三年,待选演员们还有专门的琴棋书画的培训课程。再加上拍摄三年,这期间也是在不停地学习和培训,前后六七年的时间,拍出这么一部超级经典神剧,绝对是匠人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几乎无法超越的地步。
而超强的导演、编剧、超强的专家顾问天团、作曲作词、服装、造型等等,全都是精心挑选出的精而又精专而又专的各行业顶级大佬。
而现代的影视剧?几乎全都是速成快餐,大多是为了流量和版税,只有一个目标——利益至上。矫揉造作的演员,夸张可笑的装扮,除了靠着用硬件堆砌和后期修图去描补一点点画面优势,其它的很难找到亮点,恶俗的剧情,浮夸或者僵硬的表演,多看一眼都嫌辣眼睛。真是遗憾,当下的好多剧已经很难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可能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文化需求和娱乐需求,生活节奏快了,影视节目更新速度也加快;信息网络传播技术发达了,信息量也几何倍数的增长,所以有了“信息大爆炸”这个词。不然会被爆炸式的信息给淹没和淘汰,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就没有流量,没有流量就没有收入,无可避免的死循环。这或许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吐槽结束,言归正传。
吃吃喝喝中推进情节发展,说笑打闹中体现豪门日常。几条或明或暗的线索贯穿其中,显示贾王史薛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某个家族的兴衰跌宕。
看这部剧,伤人心神颇重,看着看着就哭了,看着看着又哭了,总是不能自已。共情能力太强也不好,更容易伤情。总之,真的是“读三国流眼泪——替古人操心”。
所以,不得不迷信一把,感慨陈晓旭的因病早亡,欧阳奋强事业的后续不给力,很难说与该剧无关。
有些人,可以说他们永远活在了某部剧里,也,永远死在了那部剧里。
《西游记》里的某些角色扮演者,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