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28期“景”专题活动。
迟不过隔一天,一般是每天跟老妈通个电话,了解到二老的身体状况基本稳定,随茬就饭能自理,也就心安些。可毕竟是八十多岁高龄的两个老人,年迈体弱,深受几种基础疾病困扰。隔三差五回去看望二老,成了我比逛景区都积极的事儿。
这不,刚三天前回去了。一进院,就给我眼前一亮。南面,东面,准备种菜的园地都翻松了,湿润润,平整整的,畦塄展堰,长是长的样,短是短的形。一鼻清新、芬芳馥郁的春景油然而生。那齐刷刷的甜糯玉米;滴溜耷拉的黄瓜藤蔓;紫茵茵的茄子;绿绿红红黄黄的西红柿;盆大的倭瓜,滚圆枕头长的西葫芦;串串连连的菜豆角,以及不显山不露水、劲头十足的大葱等等绿色菜园愿景浮现在脑海里。
且说且,汪汪汪,喂儿喂儿喂儿,栓在西房门口的狗儿“贝贝”冷不防给使了几声声势儿。看见了,它的屁股跟头扭来扭去,一会儿九十度,一会一百八十度,一会儿三百六十度。不言而喻,它一边发嗲,一边在告诉我,老爹老妈好着呢,贝贝也好着呢。包括刚回来的我,我们大家都好着呢。
柴火房新存满了的干玉米轴轴,红呶呶的堆到了门口。心细的老爹在门槛拦着一条木板,既挡住了玉米芯儿溜到外面,又方便去用。这细节营生,换作年轻人是不一定去理会的。烂柴房烂柴房,一个“烂”字全能交代得过去。更何况一个心脏放了支架,严重慢阻肺,走路摇摆,脚步也提不起来的八十六岁老人?老爹的精气神和景气劲儿能不信吗?
如果说柴火房是二老做饭取暖,一日三餐烟火生活必需打卡的地方,打理它,为的是柴草不受风刮雨刷,烧起饭来火焰带劲儿,是理所当然。那么,院子里那辆已经“退伍”十几年的小平车(本来还能用,因老爹体力衰弱,两弟用不着,只好搁置)不用,本该是废品一件。要么撂在那儿眼皮都没人瞭一下。要么干脆把它当成废品砸烂,铁架和车轱辘卖钱换豆腐,木板劈开生火。
而在老爹眼里,依然是宝贝一个。可不,他总是说,正经东西切不可随便丢弃损坏,万一用得着不用干瞪眼。于是乎,你看,两根车辕臂展脱脱地搭在墙根前那堆顺哆哆的木椽上。车轱辘披着冬挡寒,夏遮雨,不寒无雨时为遮阳伞。围栏上的橡胶皮垫,塑料纸上一层下一层,风刷不着,雨淋不到。看了小平车有多“幸福”,就知道老爹有多大的爱家、爱物品,爱生活的精气神。
移步换景,再看看跟三间砖瓦房并肩齐眉、正阳正地的那四间土窑洞。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二老亲手建造的。土墙,土顶,土泥皮,杨木门窗。好几年闲置下来不住了,可也不摆烂。下面通亮的三块玻璃窗子仍然明光水化。上面麻纸、窗花,过年时又刚换新。白里透红,赏心悦目。红扑扑的“福”字闪在眼前;照到心里;暖在整个家宅里。
我的故里,老爹老妈依然生活的家园,由外及内,由远到近,由过去到现在。目之所及,皆风景。经过近五十年的沧桑历炼、沉淀,在两位银发满头老人的守护下,不能不成了儿女们心中的一道、名胜古迹也难以“争宠”并替代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