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一封信》这篇课文,突然发现孩子们已经不知信为何物了。想起小时候,憋着尿在学校门口的小店里买漂亮信纸,躲在吧台后面写信,小心地叠好信纸,封上信封,贴上邮票,然后投进邮筒里,接下来是满心的期待……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写信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突然怀念起写信,又看到孩子们看到《一封信的故事》时惊奇的神情,才发现很多东西正在消失。
课间同事问我“朝”字的偏旁到底是“月”还是“龺”,特地去查了一下,这两个都可以,严格来说是“龺”,解释为带月字旁的大多与身体部位有关,而“朝”不是,清楚地记得一句“这体现了汉语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这句话一整个下午都萦绕在我的脑海,终于学会怎样为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做出解释了。后来另一同事问到“o”的读音,说前几年还强调,今年随意,不用纠正,问我怎么看,我说我认为拼音作为一种学习汉语的工具,只要能正确拼读应用,不用过度纠结这种细微发音差别。同事表示赞同,我说你的课堂你做主。我们从o的读音聊到一些字读音的变化,比如“谁”的读音,“坐骑”的读音,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最后一个字的读音,一体育老师突然说到她上学的时候“呆板”的读音是áibǎn,我说你语文体育老师教的吧,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后来一查发现:“呆板”的读音从áibǎn改为dāi bǎn的时间是1987年。这一变化是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在1963年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中,“呆板”读作ái bǎn。然而,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这一规定进行了调整,规定“呆”统读dāi,因此“呆板”的读音也随之改变。此外,这种变化是为了尊重大众的使用习惯,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一段很有历史感的文字,不禁感慨起来,如果我们不曾聊起,不曾回忆起,不曾记录下,它们就真真正正地永远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