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时候,都会讲到“创新”这个词,用在党建工作、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等,总有一个误区就是“创新”肯定是“与众不同”,或者“超凡脱俗”,大家都想在工作领域内有所建树,也就“削尖了脑袋”也“揉碎了思想”,是为了创新而去“创新”,固然也会有一些“成果”吧。
对于处于高校思政一线的辅导员来说,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也想浅浅谈谈自己的想法。
创新根植于日常工作中,首先得有一个“好思路”。
辅导员常常纠结、陷入繁忙的学生日常事务处理中,常会感叹“每天那么忙,事情忙不完,哪有时间想什么创新”。
如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久而久之会失去对职业的敬畏感,滋生了职业倦怠,更谈不上什么幸福感了,忙碌一年,也没有见到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
换一个视角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从日常事务中找到“创新发力点”呢?是不是可以把日常事务的坚持和创新成果的培育联系在一起呢?
比如,每一次和同学谈心谈话,是不是可以记录到本子上、敲击键盘保存到电脑中,一个月谈20个学生,一年就是200+学生,这份厚厚的谈话记录,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坚持每周给学生写一封信,针对不同阶段的思想引导、学风建设、生涯规划、文明养成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一年下来,也会有56封吧,是不是也会有满足感。
把日常工作中可以坚持的事情厘清一个思路,找到思政工作的发力点,久久为功,当有了量的积累后,才会有质变的可能,至少这份成果是来源于扎实的日常工作,是可推敲的。
结合专业、结合年级,自己多想想,有一个好思路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创新得益于不懈坚持中,其次都有一个“好持续”。
有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结果,这里面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坚持到底。
常常辅导员会和学生们讲“坚持”,鼓励学生们考研要坚持,学习要坚持,竞赛要坚持,瘦身要坚持,成长要坚持,换一个视角看一看,我们辅导员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究竟做到了多少呢?
写一次网文和工作案例可以,但是要求每周写呢?或者每个月去写呢?我想这里有素材的收集,更有来自日常学生工作的思考,更有一些方法研究,还有文字编辑组织能力的运用。
要能够坚持把网文和案例写好,专注于学生成长的某一块内容,比如助学励志、劳动实践、科创能力等等一些小切口,深根细作,久久为功,坚持写得多了,自然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了,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升,学生愿意找辅导员的就多了,更加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
再比如和学生的谈心谈话,坚持谈、坚持写,谈出水平,也会谈出成果,这就是把日常辛劳变成“成果”的路径。
要把坚持落实到行动中去,不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逃兵”,更不能开了头就见不到尾,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做久了,自然会有收获。
创新匹配于自身实际中,再次须有一个“好方法”。
创新不是蛮干,也不是想一出是一出,要把好的思路在坚持中找到好方法。
这个好方法是因人而异的,采取的手段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辅导员擅长文字、有的擅长短视频制作,有的擅长谈心谈话,有的擅长案例总结,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不一样,看到思政教育的视角和观点都会不一样。
不局限于所学专业,但是一定匹配自身的成长实际,因为辅导员也是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
方法来自于日常工作,向领导同事们虚心请教,也来自于处理学生事务中,在一桩桩学生案例中找到一些工作规律,来自于交流讨论中,工作坊、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等都可以学习到一些好的经验,虽然不一定完全经历,但是可以借鉴使用。
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让辅导员在日常事务中找到“创新项目”的乐趣,原来这个方法可以让工作提质增效,可以事半功倍,也让自己在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道路上更加坚定。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肯定是需要培育和打磨的。
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轨道,不断修复不足和短板,只要充满信心,坚持不懈,方法得当,辅导员也是可以在思政工作的一亩方田里收获良多的,形成自己特色的创新成果,未来一样可以成为辅导员工作某一领域的专家。
辅导员同仁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