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确实有一些误解,但也有些疑惑,以为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在他(她)们所处的领域,有一定的先天禀赋;或者,有一种遗传优异基因的存在。不然,为什么我们是芸芸众生? 但看了美国作者安德斯的《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就有些豁然开朗。
安德斯认为,一切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基本与其他什么都没有关系;书中列举了大量例子,包括很多成功人士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当然这种刻意经常表现为一种内化的、无意识的行为。
他在书中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心理表征“。所谓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观点、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比如视觉形象。
刻意练习会创建和强化这种心理表征,使这种表征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娴熟,越来越内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无意识行为。
这种刻意练习不是为了完成一定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同心圆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
杰出人物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关键是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等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够培养和发展各种高级的能力,以便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表现卓越。
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提升技能。
身体锻炼锻炼就有肌肉出现,如果停止了,肌肉就萎缩直至没有;大脑其实与身体一样,只是我们看不见;大脑与身体都具有一种无限适应性(也可见《反脆弱》-美国)。长期的练习与强化是人在一个领域中不断成长的必备条件。
要想成为一个大师,不断练习,建立强大的心理表征是必经之路。
任何一位真心想提高国际象棋水平的人,通常会花无数个小时的时间来研究大师下过的棋局,也就是我们说的“打谱”。深入分析棋子的位置,预测下一步招法,如果猜错了,回头再想一想自己到底漏算了什么。研究表明,用来进行这种分析所花的时间,而不是与其他对手对弈时所花的时间,是对国际象棋棋手水平高低的唯一最重要的指示符。这样的训练通常要花十年之久,才能达到大师级的水平。
又象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一住就是三年;富兰克林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总是通过研究报刊中的优秀作品,努力从记忆中复制它,然后将复制品与原始作品进行对比,以发现其中的差别,并予以纠正。
......
就象小妹妹“90后傻蛋“文静,以及我们好多学友,每学一样技能,就找这方面最好的老师来对照,进步都好快!
就象我刚认识不久的小妹知名作家"旷野里的树“(真的是才华横溢、真诚无私的一个美丽奇女子),我问她:为什么不爱看写作书了?她告诉我,她要成为知名小说家,就需要多读大师们的著作, 写作书教不会你如何写开脑洞的故事。真的是收获匪浅!
无论怎么说,不断在“学习区“中刻意练习,不断强化自我各种心理表征,在人生的路上勇往直前,便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2017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