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把学费拿来念书,还是环游世界更合适?
有人回答:在没有充分知识的前提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人的修养与气质源于对知识的储备和不断的学习。
很多人渴望学习,但有时候盲目的学习反而会让自己更加茫然。
知识付费时代,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课程,可谓是五花八门,每一条文章标题都充满着吸引力,令你情不自禁地去点开它。
文章开篇多是由一些热点人物或事件切入,慢慢地会讲到,我们应该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之后引出课程的学习部分,介绍课程能教给你什么,以及讲课的老师是如何如何的厉害,文末部分还会反复出现今天不报名,明天会后悔,现在不交钱,马上会涨价的二维码。
几乎所有这些卖课的文章都遵循着一种写作套路,就是抓住人们的求知共鸣心理,找准痛点,开以药方,并承诺,如若按照药方坚持服用,定能药到病除,手到钱来。
02
在文案写作中,有一种写法叫做“滑梯理论”,何为“滑梯理论”呢?就是说,当你看到第一句话的时候,会吸引你主动去看第二句,看到第二句,又会继续引导你看第三句,就这样,一句接一句,一环套一环地吸引你,最后把整篇文章看完。
看完一篇卖课文章,一定会有人为此而心动,产生付费购买课程的冲动。很多人求知若渴的状态就像是陷入爱情中的男女,智商几乎为零。
看到英语学习的课程时,觉得英语的确很重要,想学好它;看到时间管理的课程时,觉得时间管理也很重要,应该学习一下;看到技能变现课程时,哇!这个很实际,好想马上学……
就这样,看到心动的课程就报名,看到觉得有用的课程就购买,然后添加各种学习群,听课、打卡、做作业,忙得不亦乐乎。看上去很努力,但到最后真正学以致用的可能并不多。贪多嚼不烂的结果就是,买的课程越多,收获的知识反而越少。
03
其实很多卖课文章从一开始设计上,就做足了让你“学习”的准备。比如,限时免费领取,限名额加入,1元钱购买,9.9元初级入门,等等。课程价格便宜,知识干货满满,你还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呢。
不怕你不学,就怕你报名晚,抢不着。
有些课程待到结业阶段时,还会推出进阶版、高阶版的后续课程,费用相比入门阶段时要高很多,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不等,但往往都会用限时优惠的方式,促使那些想继续深入学习的人接着报名学习,所谓的免费和低价背后其实是在放长线,钓大鱼。
回想一下,你所看到过的那些卖课文章,买过的那些课程,是不是很多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这样的文章看得越多,课程可能就会买得越多,你就越容易掉进知识付费的怪圈。
知识的储备并不是简单地报个名,买个课就能有所成效的,在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真实需求的前提下,即使买再多的课,也不过是囤积而已。
当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时候,车站驶来的任何一辆车都不能把你带到目的地。车只是按照它的路线前行,而你是被动上车,完全不知道会被带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