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学者也。
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这里朱熹非生而知之者偏向孔子为生知之圣,其生知者义理也,礼乐名物为人事,是为学而验其义理之实的事,义理为其生知,人事为学而后至。中庸说:诚者圣人也,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诚之者,则善而固执之者也。 王阳明解释的不学而知者良知也,出自孟子。孔子喜好古人的智慧,而勉励以至于知,如同如同告诫人,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之。义理人事是一贯的,人事的礼乐名物依循的是天道义理。
️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所讲的都是切近的人们能理解的,而这些的根本是天理,至于怪异的事物,奇特的力量,悖乱的事情都不与人讲,这里所说的应该是一些违反常理的事情,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能力,所以不讲,因为这些并不能让人在德性修养上获益,只会让人因为奇闻逸事更加迷茫无措,在价值观念的颠覆中痛苦,有害身心健康,所以孔子语常不语怪,语德不语力,语治不语乱,语人不语神,并非不可语,而是穷理未尽,不能导人于正道,反而会让人肆无忌惮,迷乱失常。
️ 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善而弃恶。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别人造成影响,这里孔子提出要在日常事物中,时时警醒,也就是其心常惺惺,不可疏忽,认真审视每个人的行为,去反省自己,有善的行为,我也要如同他一般,有恶的行为,看自己有没有,从而弃恶从善,善恶都能有教于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用这句话做注非常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