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真的友谊,是在较量中彼此成长。
莉拉聪慧、漂亮,男孩子都喜欢她,她又任性、不屈,不顾一切,如一团熊熊燃烧随意滚动的烈火;莱农成绩优异,性格沉稳,相较莉拉,她又胆怯,懦弱,好比莉拉的影子不断暗中与她较劲。
莉拉对莱农是不屑一顾的,她雇佣莱农,一幅主人家的样子。可她又信任莱农,依赖莱农,给莱农准备下学期的书,让莱农在自己家安静学习,打赌要莱农考试得高分,在中心广场和莱农一起完成那副惊世骇俗的画,带莱农度假,背叛丈夫和尼诺不顾一切的私自幽会,也会让莱农帮助她。
莱农看着在背叛的婚姻里执着挣扎的莉拉,她陪伴莉拉也不断离开她,在莉拉的世界里若近若远。弱势的莱农想要跟上莉拉的脚步:莉拉结婚,她和并不喜欢的安东尼奥在一起,甚至想过和他在加油站度过此生;莉拉讲给莱农她和尼诺的感情,莱农将爱慕尼诺的心深藏撇清,毫无反抗的和尼诺的父亲在沙滩发生一夜情。
她痛恨自己胆怯畏惧,害怕失败,迫不及待的逃离,她不分昼夜的学习,读了大学,出了书,和教授的儿子订婚,而那个时候,莉拉几经波折,在一家肉食加工厂打工。
这让莱农觉得自己赢了。
走进肉食加工厂,莉拉告诉莱农自己和恩佐正在学习计算机语言,是莱农不知道的有别于写小说的语言。那时候她脸上充满活力,又是那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
“她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或好或坏的事情,惊心动魄的事情,和我经历的一切相比,毫不逊色,时间只是毫无意义的过去。”
莱农意识到,她和莉拉之间,她缺了莉拉那种一往而前,奋不顾身的执着态度,她敢疯狂,敢挣扎,敢反抗,敢不顾一切追求自己想要的,而莱农不能。莱农畏惧,害怕失败,小心翼翼,在莉拉的风雨人生面前,优秀而惨淡。
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我没能拥有尼诺,而莉拉能够拥有他。我不能追随那些真实的情感,我无法自己打破陈规旧矩,我没有莉拉那么强烈的情感,她可以不顾一切去享受那一天一夜。
埃莱娜写女人间的友谊,相伴得真实,嫉妒得真实,较量得真实。莱农的畏惧,莉拉的疯狂;莱农的疏远,莉拉的自我;莱农的炫耀,莉拉反击;莱农的成长,莉拉的起伏。她们彼此知晓,彼此影响,彼此互不干涉。在各自的世界里因对方的压力不断突破新我,比武论输赢,挣扎向前。
中国式的塑料姐妹情里,故事大多是这样的:情同姐妹的两女孩,信誓旦旦永结金兰,大概因为一个男人,友谊的小船彻底翻了。翻了不算啥,友谊的重头戏总免不了言语中伤,互相构陷,直至隔着至死方休的仇恨。
嫉妒本身不可怕,善妒也可以理解为正常的情绪,可嫉妒引发的内心黑暗,将人彻底丑化。
互相伤害的较劲,室友六人五群,有意无意轻描淡写的往对方身上泼涨水,在一片欢笑中走入寝室突然的安静,友谊显得虚伪脆弱,甚至让人不耻。塑料姐妹花,相互陷害,互掐,为同一个男人争风吃醋,把嫉妒之火熊熊燃烧在对方身上,毫无理智,在丑恶的争执中两败俱伤。无数电视剧女一女二为男主腥风血雨,好像没有女人之间的相互伤害,这部剧没法编下去。
陷害式的友谊,比起那不勒斯较量式的友谊,不知将女人自己置于何地。
友谊的产生,本就是在成长中,而成长,会随时间显现不同,不同导致受欢迎的程度,因而有嫉妒不甘。有人用嫉妒铸就自己,有人用嫉妒掩埋他人。塑料姐妹花的情谊,嫉妒往往用在别人身上,心思狭隘,不可卑微,宁可扭曲。
而莱农与莉拉,嫉妒是压力,犹如催化剂,在于压迫自己,不是如何置对方于悲痛中,而是如何置自己于快乐中。我嫉妒你,可我从不打乱你的生活,我嫉妒,我就创造更好的自己。宁可卑微,不可扭曲,是嫉妒,也是较量,是不屈,更是潇洒。
02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莉拉,她只是自己,义无反顾。
18年跨年,室友在朋友圈说,二十几年了,从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情,不曾,那些青春的桥段,遗落在我这里的只有学习。
我是那种日日夜夜都在努力学习的人,那种成绩很好的学生,受到同学的欣赏和认可,但我永远都不可能达到一种真正的高水平。我一直都会很害怕:害怕说错话,害怕语调太高了,害怕衣服穿得不得体,害怕表现得猥琐,害怕自己没有真正的思想。
莱农害怕突破,害怕风险就恰似那个现实中的自己,乖乖长大,善解人意。任凭头脑天马行空:去通宵喝酒窥他人心事,去流浪街头看灯火辉煌,去毫无预兆拉着他随风奔跑。然后醒来,在胆怯,责任,后果中束缚,在惶恐,犹豫,害怕中逃之夭夭,继续执笔,乖乖念书,平平安安、优秀而普通的长大。
莱农向往莉拉,我也向往莉拉,我想很多人都向往莉拉,在血液里奔腾着莉拉。莉拉就是想象中的自己,她的每一个决定,就似一个中学时期叛逆无畏的少女,她只是自己存在的意义。
敢于打破陈规,她的体内总有激情,热烈的燃烧着自己。她付出一切,反抗丈夫,私会情人,带孩子离去,起起伏伏。她敢选择她想走的路,不顾一切,于是她生命中无论荣华富贵,激情热爱,贫困潦倒,挨打挨骂,都没能阻止她,那个心中渴求着,突破道德规范,忍受流言蜚语,放弃富裕生活,只遵循内心呼唤,去体验,去经历,去抓住自己想要的莉拉。
也就是那份勇气,那份无畏,让她的人生风雨彩虹泥泞兼得。
03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暗中标示着价格;命运没有赠给你的礼物,可能无形中回报你更多。
如果安东尼奥没有去服兵役,莱农是不是和他在加油站度过一生呢?或者尼诺喜欢的是她而不是莉拉?她还会拼命念书离开那不勒斯吗?
莉拉,嫁入富裕之家,可在婚礼上就受到丈夫的背叛。她不断挣扎,拼尽全力。莱农因为莉拉结婚,对读书不再感兴趣,想要嫁给安东尼奥就此过罢一生,可偏偏安东尼奥要去服兵役,莱农只好继续念书。
莱农喜欢尼诺,可她不敢言说。直到莉拉得到尼诺,她就这样,未出口的爱情连输都谈不上。莉拉虽得到尼诺,可她留不住尼诺,她从没考虑过如何跟尼诺过平常的生活,她有的知识和她与生俱来的一腔热血,就像娇艳的玫瑰,盛开时灿烂,可之后呢?如何把玫瑰做成干花,永盛不衰,这样的手段,莉拉不会。尼诺离她而去,始于颜值,在毫不融洽的价值观里,她和尼诺的爱情就盛开了二十一天,仅仅二十一天。
莱农没有得到尼诺,她不分昼夜的读书,离开这里,离开这个让她痛苦的地方。她摆脱自身,也在跳出与沉沦中挣扎过,放弃过,又在刺激中一步步往前。母亲絮絮叨叨,父亲无所作为,让她惶恐,让她不安,让她不想重复母亲的样子,这样的生活。
而读书,让她在无形中铸就了魅力,改变了思维。学习让她在一众身份显赫的人面前获得尊严,获得成就感,让她觉得自己并非一无是处。直到后来出书,和教授家的儿子订婚,华丽的改变命运,摆脱出身在那个地方女性的无知,愚昧,争吵,任由摆布。
莱农通过读书不断的打磨自己,有莉拉的打赌,尼诺的才华,老师的期盼,父母的希翼,其他人的赞赏,她在别人的观望中,自己的逼迫下,有知识的修饰,有文学的滋养,有思维的提升,潜移默化摆脱曾今的自己,过去的自己。这也是一直掣制着莉拉的东西,她无法像莱农一样自由,一样拥有优异的成绩,哪怕她比莱农聪慧。
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里写道:“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却具极大的重要性。时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就像莉拉在无形中念过的那些书,读过的报,铸就的后来的她。
这让我想起莫言,他在一篇写自己的故事里说,当年她喜欢的女孩瞧不上他,嘲笑他要他写一本跟《三国演义》差不多的传世之作再去谈娶她。后来莫言努力作书,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这样的往事早已在脑后。某次他回老家看到曾今喜欢的女孩子已为村妇,早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哪有当初瞧不上自己的模样,不禁感慨。
所以感谢促使你成长的人或事物,那些鼓励的、督促的或不怀好意的,哪怕初衷不一,至少结果很好。就像很多人在青春朦胧的故事里蒙上的晦涩的暗淡的薄纱,后来退却灰暗,挣扎着走出来,年华随风,身边早已不是那群人。你在另一个台阶上,回味经历,他们却无形中影响着你,值得感谢。没有得到或许是根本配不上你,命运没有赠给你的礼物,怎会不回馈更好的呢。
后记:初读《新名字的故事》,它给我的感觉是琐碎的,像是十六岁女孩无知、怨恨、直白的日常,和中国近现代小说比起来,没有环回细腻触动人心的文字,更无真善美值得欣赏学习的女主。可越往后,越觉得,那不勒斯俗世里的故事本该如此,哪要什么装点修饰,恍若情景剧,一页一页翻下去,呼啸而过,指尖下已是大半人生,是女性要经历在经历,待抉择抉择过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