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客观表达对方行为,不评价。
那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就好比照相机一样,如实客观的进行描述表达,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产生的评论不一定适合于所有人,所以避免进行评论。
如:这个人好懒,这就是主观评价,是一种观点。因为每个人对懒的标准不一样。而事实是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如果我说,这个人今天从早上到晚上,躺在床上玩游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就是事实,是有理有据的客观描述。
做到非暴力沟通,首先,我们从两个角度体会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当我们作为听众时,听到对方说话,如“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傻”等数落性的语言时,我们的直接反应是心里很难受。虽然你试图安慰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效果甚微,你仍然觉得心里憋屈。那怎么办?
非暴力沟通中,第一步区分“观察”与“评论”。我们马上能区分出这其实是对方的一种主观想法,一种观点而已,只是漂浮在空中的几个字而已。因为事实是,你的情况你自己最了解,你不傻,不笨。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因为他人的不负责任的主观评价而郁郁寡欢了。
其次,如何让我们更加非暴力地表达。
比如,生活中我们经常喜欢这样说话,表面上没有什么难看的字眼,不过细细琢磨,其实伤人于无形。这些话类似于:
“你怎么老是这样”
“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
“你每次都不认真”
“你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当我们说出这些话时,对方肯定会很生气,反击,“我没有,我哪里不认真?”
“老是”“每次”“永远”“经常”等类似这种词语的杀伤力与破坏力极强,有人称它为“不负责任的静态语言”,即一棍子把对方打死的语言。对方会想,反正你这么认为,那我就真的这样了,他可能真的一辈子没出息了。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要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那达到的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马歇尔说:如果我们的语言言过其实,别人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应。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看到的事实告诉他。
例如:孩子做作业很磨蹭,你不能直接说你做作业磨蹭,而是把事实告诉他:妈妈看你从下午5点到晚上10点,作业还没有写完,妈妈很担心。这样表达,不会伤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纳穆体认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