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刷朋友圈总能看到一些朋友们转运营类相关的文章,譬如《怎么进入BAT等一线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做会员运营的12种正确姿势》、《XX发布会可以学到哪些运营知识?》等等,然后转发评论「Mark、干货」。我不知道他们看完没有,或者看过之后有没有启发?对我来说这类文章是越来越没有打开看的兴趣了;不是说完全没有用处,不喜欢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没有可操作性。看完之后感觉好像有道理但又不知道怎么用起来;谁还没有看过几本工具书,《从入门到精通运营手册》、《BAT运营总监的方法论》等等,说几条理论都会,但要说到用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知道是不是喜欢大谈理论的比较多,前两天听《好好说话》上介绍如何在群面中取胜,他给了三个观点:行动意识,成本意识、归纳意识。作为中层领导去面试的目的是挑选能干活的人,群面的题目多是有争议的,怎么说都差不多;考察的就是你能否把这里面涉及到的点转化为行动,只说理论,以空对空是没有用的。
二、不成体系。这并不是这些文章的错,一篇文章哪能说的清楚。如果过分关注这类型的热点文章,不能说你不认真,只是没有效率。指望学多少知识还是不用太当真,起个好标题可能倒是还行的。当然如果转发到朋友圈是为了表达某种「已阅」的态度就另当别论的。
在前公司上班的时候,我记得领导讲过一句:做运营,是要有灵性的。灵性是什么? 生动活泼够机灵?思维敏捷点子多?好像都有但也不全是。碰巧看到Caoz大神的文章《caoz谈能力成长系列 - 提问的技术》里面写道:
「 你做产品,做运营,做业务,对数据波动是不是敏感,对数据的前因后果是不是好奇,敏感+好奇,你就会去提问题 ,为什么这个渠道的转化率比这个渠道低?为什么这个产品的留存有这样的特征,提出问题,才会去思考下一步,下一步是什么呢?分解问题,这个渠道的转化率是不是可以再细分,比如根据地区,根据语言版本,根据投放策略,然后看是哪个地方出现了显著差异,还是说不同细分都体现完全一致的差异。这对你理解问题和寻找答案帮助就特别大。比如留存,也是再细分,不断细分问题,不断层进,把好奇心变成经验值。
」
不够敏感 ,就很难留意到问题;没有好奇心,脑子就是shi的。敏感度来自于好奇心,并且为好奇心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我认为,做运营首先要培养的是把事情解决掉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运营、推广、文案、商务、市场等,通常一个项目需要各个岗位协作完成;但我们做运营的不要太局限自己,以结果为导向,推广弱就补推广,文案弱就多练练;说到底是建立营销思维。在自己心里把岗位机械性分工的这个意识拿掉,才能走的更远。
我为什么对朋友圈的运营类文章没兴趣?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Witty (原创) 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首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下面是拆开的高清大图: 这是《乾隆帝后妃嫔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