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坚守

今天去了南京博物院参观,最后一站,跑到了非遗馆,进门右转就是剪纸,但是第一次我没有找到,赶在闭馆之前进去找到了。

我想要一些剪纸的“半成品”,比如纸样,但掌柜的说,没有可卖的半成品,但我可以买一些简单的剪纸样子回去复印练习。

然后我很外行地问了一句,这些精细的地方是刻的吗。掌柜的说,刻和剪是两回事,能刻不一定能剪,刻的都要先有样子,但大部分剪纸,都是靠一把剪刀剪出来,除非那些很大的作品。

她指着身后墙上一副很大的作品,说比如这样的作品,就是伯父张方林一剪刀一剪刀剪出来的。68岁的伯父,每天剪三小时,一共剪了3个多月。瞬间我感到自己白活这么多年,我估摸我到68岁,写字的笔都拿不动了。姑娘说,伯父患过帕金森症,所以只能每天剪三个小时。

这时候边上一个姑娘收拾着离开,说了声,姑姑,我先走了。姑姑,我惊讶到。掌柜的说,哦,这是我的侄女。我是张家第五代传人了。

说话间,从一个剪刀套子里拿出一把剪刀,抽出一张小纸片,给我们示范如何用剪刀尖剪出圆圈,剪出尖角,剪出细痕。她说2009年申遗的时候,他们就是带了一张纸头和一把剪刀而已,而同时一起申遗的国家,有的用打孔器,有的带了一系列剪刀,有的还用上了手术刀。姑娘手上那把剪刀我看了很眼熟,我终于记起n年前我给女儿在上海南京路的张小泉剪刀店买过一把尖头的剪纸剪刀,但由于担心太尖,没敢拿出来用,一放就是好几年。我提出来请掌柜的把那张小纸片送给我,她给了我。

既然提起纸,她说,做成列和出售的这些纸张,都是旧货,80年代以及之前的纸品,现在已经做不出来了。她拿出两张小纸片让我看,一张透着光,横竖纹路甚至还有斑点,是纤维明矾的痕迹,摸在手里有棉布的温柔舒服感,另一张正反对比,不通透,很脆的感觉,那是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的区别,前者以前可以做奶奶辈的口红纸,后者光照就了就会褪色。姑娘感叹纸头不如从前了。

不仅纸头不如从前,作品也不如从前了,姑娘说,比较前辈们留下来的作品,现世再比,根本不好比,从前做的多好啊,从前的人,专心只做一件事,心无旁骛,要靠手艺生活,还不能出差池。

姑娘言辞切切,一颗赤子之心跃然举手投足间。我买了四个小剪纸,并拿回一张小纸片,红彤彤的,那分明是非遗传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爱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