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更觉时光流逝。再来读《匆匆》,内心触动如一颗巨石猛地投入湖中,一波一波的感受汹涌而来。人到中年终于读懂朱自清内心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焦虑、苦闷与悔恨。只有珍惜时光的人才会对逝去岁月痛彻心扉,才会痛于辜负流年,进而奏响积极向上,绝不虚度光阴的号角。
逝去的光阴无法追寻,悔恨也罢,痛苦也罢,都无济于事。只有把握住今天,才是治疗悔恨的良药。有过人生经历的我可以与《匆匆》心有灵犀,但是只有十来岁的孩子能与文章顺利建立心灵感应吗?这一课如何教?如何才能润物无声般让学生萌发珍惜时间的决心呢?我很纠结,眼前一片茫然。
我把《匆匆》反复读,熟练背。那些文字在我的心里扎下根,只待一个合适的思路把它们送到学生的心里。日子在我困惑中悄悄溜走。窗前的阳光慢慢地挪移,慢慢地西沉,而我还是一头雾水。寻找高明的老师吧。利用网络,找来薛法根老师和何捷老师的教学实录来观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看到广阔的世界,思路被打开。拿来主义是不适合我班学生的,复制粘贴名师的教学流程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老师的素养有差距,学生的素质有差距。针对班级学情,名师可以一节课完成《匆匆》的教学,我们得需要三课时。缓缓慢慢教《匆匆》才适合班里的娃。
一、实实在在读《匆匆》
没有充分的读,课堂上的一切都是缥缈。错峰上课,晨读时间被删掉。学生的自觉性太差,回家之后能够静心朗读的学生不多,那么朗读的重任只能放到课堂。
学生已经知道上课的内容,那么就没有必要绕弯子,直接把“匆匆”二字写在黑板上。我故意把“匆匆”写成“勿勿”,两秒后有学生开始提醒,纷纷说我写错了。如此,学生自然会掌握这两字的不同。
作者朱自清,学生并没有了解,但是几名爱提前预习的学生已经有过调查。她们把参考书上的介绍读了出来。我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我觉得还是通过具体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作者更科学。
这篇课文不长,我之前读了一下,时间大概三分多钟。充分的读才能把学生的心灵划进文章的河流。十分钟时间自主朗读,解决字词。时间一到,先检测学生对文章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这个是家常课必须端出的一盘菜。以默代查是我近期的策略。学生拿出默写本,我点一名学生到台前默写,以便我指导。默写完毕,学生对照黑板进行批改。我巡视,重点了解后进生的默写情况,然后把出错较多的字进行示范讲解。这样的听写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朗读时更加用心去认识新词。字词教学得扎扎实实,不然学生的语文大厦会缺砖少瓦。
朗读是本节课的重头戏。学生朗读得如何,得检测才知道。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找三个层次的学生来分段朗读,以便摸清学生的朗读现状。经检测,优等生的朗读能做到正确流利;中等生也能做到正确流利,但是时而会添字漏字;后进生读得断断续续。此种情况下,我播放康辉的朗读视频让学生观摩,提示学生去体会语速、停顿、情感。学生听得很认真,我也进入情境。如果多一些自信和能力,老师的示范会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听完之后,学生再次出声朗读,把学到的技巧用到自己的朗读中。第二次检查仍然是上一轮学生,学生通过听、悟、读之后,朗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时间渐渐接近本节课的尾声,我抛出一个问题。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他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呢?你能找到吗?学生迅速到课本中寻找,几秒钟之后,小手越来愈多。“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出这句话。这个问题表达了时间的什么特点?朱自清提出这个问题,他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学生咀嚼这个问句之后,慢慢发现时间一旦失去无法回头的特点,也读出朱自清内心的无奈和留恋。这时,我突然抛出一个问题——联系全文说一说朱自清写作此文时内心的感受。问题一抛出,我就后悔了,课堂冷场了。这个问题提出的时机不对,学生还没有与作者搭建沟通的桥梁。正在尴尬时,下课了。
二、静静悄悄品《匆匆》
语文思维的培养要渗透在每一篇课文中,每一节语文课堂中,甚至是每一个问题中。思维是属于个人专属,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不能只是去关注少部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应该试着拉动更多的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有了思考的习惯才能逐渐培养出思维能力。
贯穿在第二、三课时的是给学生提供品读思考的空间。我呢采用整体入手,局部细化的方式让学生逐步走进文本。
制作文章的结构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流程。学生在归纳概括时费了一番力。凝固的脸,紧皱的眉告诉老师——我的大脑在运动。我喜欢看到这样画面,虽然有太多学生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思考结晶。我觉得思考不出比不去思考要好上十倍。
细处停留,让思考具象话。借助时间无声无息,无色无味的特点,让学生寻找文章把时间写的有形的句子。带着这个问题,学生的思维开始出发。八千多日子、日常生活中的一天、过去的日子,这些句子纷纷被学生找到。找到是基础,读出感情才是重点。学生的读书声点燃了课堂。热烈之后是静静的思考。我让学生抓修辞、抓动词去品析句子,领悟作者的内心感受。此刻,课堂上静悄悄。学生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寂静的课堂,热闹的大脑,多么和谐的画面。有了大脑的积极运转,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多了一层专业,架起与作者内心沟通的桥梁。无奈、愧疚、焦急、怅然若失、留恋,这些表明作者内心感受的词语从不同类型的学生口中吐出。
抓问句,悟内心。学生在前期的品读中过多的看到朱自清内心中感伤的一面。其实这并不是作者写作的本意。作者的本心在哪里?在第四自然段的一连串发文中。这里应该让学生蹲下来细细品味。朗读开道,静思主打。在这里我引导学生抓住“徘徊和匆匆”,结合写作背景来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以“痕迹”为喷口,呈现朱自清的成就,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原来朱自清并不是没有留下“痕迹”,反而留下太多“痕迹”,学生对他的理解全面了,深入了。这一切只为这一句铺垫——“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利用反问句变陈述句,学生弄清意思之后开始思考朱自清的真正心声。原来,朱自清是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啊。水到渠成。
情静悄悄地品读,学生在文字里倾听作者的心声,慢慢会建立起心灵的桥梁。
三、深深浅浅写《匆匆》
《匆匆》一文中的排比句很多,是学生迁移练写的支架。“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学生在背诵中找到灵感,一个个句子汩汩而出。“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潮水落了,有再涨的时候;树叶黄了,有再青的时候......”
第三段中,朱自清通过日常生活细腻地写出时间的流逝。拟人排比的运用让语言生动多彩。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仿写出时光的流逝。“于是——发呆的时候,日子从眼前悄悄溜走;玩游戏的时候,日子匆匆从手机上跨过;写作业的时候,日子轻轻松松从作业本上闪过......”
学生究竟对文章理解了多少,要靠语言这个外衣来呈现。写读后感是个不错的方法。布置学生写二百字以上的读后感,收上来一看内心涌动着激情。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如果从现在就开始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未来一定星光灿烂。来看看两位学生的读后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读了《匆匆》这篇文章,我决心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努力学习,争取不浪费一分一秒!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时间匆匆如流水,一旦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我们应该趁着大好时光把握住时间,不虚度光阴,不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悔恨一生。 过去的日子如沙滩上的脚印,被海浪抹平了。过去的日子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人生是短暂的,时间是缥缈的。我还记得列宁说过的一句话“赢了时间就赢了一切。”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能赢的了时间呢?所以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既然我们来到了这世界上,就不能白走一遭。我们要把握现在,把握青春,做个年少有为,才华横溢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徐一平
读了朱自清的《匆匆》,我明白了时间的珍贵。朱自清写《匆匆》时24岁,因为早早悟到了时光飞逝和短暂,他对此后的人生也会更加珍惜。上天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给每个人都是一天24个小时,那要看你怎样掌握,怎样分配。文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让我明白,时间是有限的,人生也是短暂的,我们要有所作为,不要虚度年华,时间它不会停留,不会回头。列宁说过“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一切”。他赢得了时间,老年时不会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该怎么做?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王筱雅
有些文章需要缓缓慢慢地读,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懂得其中的真谛。但愿三课时的时间会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珍惜时光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