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讨好型人格。我是人的性格特质之一,呈非均衡对称方式分布在人群中。人们对我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享受其中,有的人深受其害。我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呢?为什么会出现呢?人们应当如何与我和谐共处呢?
简单来说,最能概括讨好型人格的词语便是委曲求全,一味迎合他人的要求和喜好,无止境地忽视自己的需求,掩饰自己的喜好。比如,三个好朋友共同外出就餐,在吃什么的问题上大家展开讨论。本来,你是非常想吃简餐素食的,因为最近在减脂期,每周三练外加有氧跑步刷脂,破戒大吃一顿的话就打破你的健身计划了。而小A偏偏提议吃火锅,还是无辣不欢的四川火锅,刚好三个人一起吃比较有气氛。小B则提议吃烤肉,理由是刚好烤肉店今天有满减活动。他们两个人都有了提议,轮到你发言,本来可以推荐吃顿素食简餐,而你却碍于面子怕扫了朋友相聚的兴致,把内心真实的想法深深的埋藏起来,嘴上迎合着两位朋友的提议,都好都好你们选。
这便是发生在讨好型人格的人身上的状况,主动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牺牲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望,极力迎合他人的意见。最后,无论是吃了火锅还是烤肉,都不是你内心想要的,勉强吃下去而增加的身体负担,你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承担,化作跑步机上多一倍的挥汗如雨,以及对自己没有勇敢表达想法而产生的淡淡自责和后悔。看出来了吧,讨好型人格的人的处事方式,对自己简直就是双刃剑,不仅带来身体上的负担,还有心灵上的烦恼。而你的朋友们是否真的被讨好到,是否吃到火锅或者烤肉就完全满足了他们的内心欲望,也都不好说。万一他们内心隐隐的想法也是想吃素食简餐呢,因为你的主动掩饰,闭口不说,而错失了多一个选项的机会,朋友未必会因为你的求全而认为你委屈呢。因此,讨好型人格有时是徒增了社交成本,削弱了社交品质的“坏分子”。
那么,讨好型人格又是怎样出现,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
最主要的原因,要从原生家庭说起啦。每个人都是从童年时期成长过来的,这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如果这时你的父母给你的照顾和关爱过于片面,就容易让生长在这样家庭的小孩儿形成讨好型人格。比如,父母工作很忙,全身心投入与你玩耍的时间很有限,便会更多鼓励你要乖,要听话,要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只要你不哭不闹就会奖励你想要的玩具。孩子成长初期是具有驯化属性的,家长一味这样教育容易给孩子释放出一种信号,那就是只要我表现的像父母期望的模样,不主动提出要求,就容易获得奖励。久而久之,孩子为了得到奖励,得到父母的爱,变得愈发乖巧懂事,实际上便是讨好型人格萌芽的开始。孩子最初讨好的对象便是父母。
随着成长过程的加深,你的身边除了父母,还会出现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等等。人们都有获得和谐社会关系的原始冲动,在学习场景和工作场合,大部分人会观察和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当人们都用一种谨小慎微和讨好他人的方式与人相处,并从中获取到社交尊重和既得利益的时候,讨好型行为便会被迅速复制和传播,逐渐形成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只是有的人表现的痕迹重,有的人表现的轻微。这时候,如果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人长大后在工作环境重遇到这样的影响,便会更加激发他的讨好型人格发展,使得他成为完全讨好型人格的人。不懂得拒绝,遇事总是主动道歉,企图保持各方面的平衡关系,如果你有这样的表现,那么你可能已经置身于讨好型人格的笼罩之下了。
长期做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容易沦为老好人,容易被周围人默认为没有需求,没有想法的小透明。因此,你的各种需求、想法、利益会越发被忽视,甚至侵占。长此以往,你的性格容易积攒起很多负面能量,侵蚀你的精气神,让你变成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人。这种性格不是一种健全的,健康的性格特征,势必影响你的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
学会与讨好型人格融洽相处,需要你首先认识到自己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的,主动表达出来是合情合理的,偶尔拒绝别人是人之常情的事,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以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照顾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