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是一个记者,我说的是曾经。今年三月份,我重新体验了一次记者生活,随队到浙江考察,回来写两篇深度报道。本来在对于我这种混迹这个行业10多年的老司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事。可是回来之后,却发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根本见不得人。好文笔都去哪儿了?难道我真的成了只会空谈的花架子?我可是每天都要指点将近20个人如何修改稿件的人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脱离实战,写作技能退化不可避免
仔细回想自己的写作能力到底什么时候退化的,我猜想应该是从我升职之后开始吧。2016年,由于在记者岗位上表现突出的缘故,我获得了一次职位上的晋升——成为了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从那时起,我的主要工作内容从日常写稿变成了每天审稿。每天看着记者们交来的稿件,发现其中的问题,告诉记者该如何修改。从那时起,我从一个每天冲锋的战士,变成了一个挥舞着指挥棒的教练。我的写作技能开始慢慢退化,不对,应该是快速退化。这个世界上技能最强的永远是那些冲锋在第一线的战士,而绝不会是教他们如何战斗的教练。刘翔、博尔特、菲尔普斯、孙杨,在技能方面都比他们的教练要强。
2.缺少输入,就不能保证高质量输出
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个人把自己所思所想文字化艺术化的过程。而人的所思所想一定来自于他的日常生活,来自于他对外界的感受。如果把写作说成是人的输出的话,那么阅读就应该是人的输入。当记者的那些年,我有一个习惯——每天中午花一个小时阅读。最顶峰的时候,加上各种小说,每年我阅读的字数要将近两千万字。当了领导之后,因为经常要出差、开会、研讨、交流,每天阅读一小时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没有输入,只有输出,短期内可以应付,时间久了,不管是谁都得枯竭。脑子中没有了可供输出的思维,手上便没有了好的文笔。
3.深读精品,才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说我完全没有阅读是不对的,或者至少说是不严谨的。现在的我平均每天要审看二三十篇稿件,这些稿件少则三五百字,多则三四千字。如果把这些都算成是我的阅读的话,每年阅读量仍然是百万字数的水平。客观的说,这个数字还是相当可观的。然而我的文笔水平恰好是这段时间退化的。一方面,每天审核二三十篇稿件,任务量很重。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只能是快速浏览、快速判断、找出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根本谈不上深度阅读;另一方面,记者交给我的稿件都是初稿,都还需要打磨。这样的稿件对于我的写作能力并无实际的帮助。所以,只有针对性的深度阅读文学精品才对写作有所助力,浅度的泛泛而读,或者大量阅读质量并不高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
4.缺少感动,文字自然会干瘪而无趣
当记者的时候,每次采访我都要花费很长时间。除了正常的采访,还会以普通人的身份去走走看看听听,尽可能的收集信息。找到心中那个感动点的时候才会正式动笔,然后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而考察浙江期间,由于诸多客观非客观的原因,五天的采访被压缩到两天半完成,很多点位都没来得及去看。稿件难产,其实跟采访不够深入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稿件格式要求的关系,我必须写作现场,而大部分现场我都没有去过,只能凭空想象。我不是天才作家,缺少丰富的想象力,无法虚构现实。所以写作的时候心如枯井。内心缺少感动,写出来的文字自然是干瘪而无趣的,内心感动了,好的文字会自然流淌。
说说开头那个故事的结尾吧。最终,两篇稿件还是交差了。但是每篇稿件前前后后都修改了十多次,最终呈现的效果我依然很不满意。按照报社的评判等级,我只能给自己的两篇稿件勉强给个及格。好文笔都去哪儿了?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面前。经常读、经常写、经常看,相信好文笔自然会回来的。毕竟吃文字这碗饭,没个好文笔很难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