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4-14 維拉姐 生響活色香港地dei
我們都覺得香港人注重養生,平時鐘意煲湯飲湯也會在那些湯中或多或少地添加中藥成分。而中藥鋪更是隨處可見。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除了這些大規模的連鎖藥房,在居民區的還有許多做街坊生意的小型中藥鋪
图片发自简书App
這些藥鋪內通常會有一兩位精神矍鑠的老中醫坐堂問診,候診的客人有上了年紀的人士也有穿戴時尚的年輕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看這類中醫無需預約,只要在醫師候診時間到店排隊即可,受歡迎的醫生可能需排隊一小時左右。
图片发自简书App
通常這類醫師診金爲一兩百港幣,有時初診費會貴一些。醫師診完脈便會開出藥方,然後便可在一旁配藥了,配完藥可選擇自己帶回去煎也能讓店家代煎,代煎的費用雖然比內地貴些但煎出的藥很濃一點不敷衍,而且湯藥會在醫師建議的時間段煎好放在保溫壺內,客人按時到店服用或取走,隨藥還會給個陳皮梅或山楂片甜甜嘴巴。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以上這種是傳統的中藥,現在還有一些新潁的中藥形式,比如這家:農本方。診所的設計就比較現代,醫師同樣在內間號脈問診, 外間有點類似西醫診所的模式,有個護士接待客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中藥也被製成顆粒沖劑或膠囊,方便存儲攜帶和服用,雖然不知這樣藥效是否會有損失,但也不失爲一種繼承保留我們中國傳統中醫藥的方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香港看中醫似乎是件比較平常的事,在街邊的中藥鋪就能很方便地完成,不一定是真的生病,也許就是讓醫生開些藥祛祛溼,健健脾或是降降火。也有些醫生是將診所開在商住樓的樓上,這些可能就需要預約或熟人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