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两个人拒绝吸烟的情形。
当有人让烟时,甲说,不用了,谢谢。我正在戒烟。
乙则一口回绝,不,谢谢。我不抽烟了。
你的身份来自你的习惯。
每个行动都是你在投票给你想成为的人。
——《掌控习惯》詹姆斯.克利尔
“许多人走过一生,不思不想。只是盲目地遵循与他们身份相关的规范。”
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于是尽可能的拒绝一切新的社交。
我看书就打瞌睡,所以不适合看书。
成年人记忆力不如孩子好,都三十来岁了还学什么新东西。
我是全职妈妈,精力只能放在操心孩子以及家务上。
……
虽然看过一些关于习惯养成的书,每本书也都会有收获,但,新习惯养成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哪怕也有坚持过一百天的。
其实,在之前的我看来,没养成新习惯不那么可怕,毕竟表面看起来生活没有伤筋动骨,日子照旧。
最难承受的不过是:每一次用力坚持以及每一次的放弃时,那间歇性不肯放过的自己的无助、自我怀疑、愤懑像自我攻击的冷箭,戳心戳肺地不断内耗到几乎快自暴自弃了:新习惯什么的就算了吧,就这样日复一日不也可以愉快的渡过一生么?
可是,面对这样的数据很难视而不见,人生巨大的宝藏就在眼前,有理由不去拿钥匙打开门吗?
“在1年中每天恶化1%:0.99365=00.03,
在一年中每天改进1%:1.01365=37.78。”
习惯的复利如此之巨,更重要的是,习惯是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后边的自动化的行为,习惯既减轻了我们的认知负荷,又释放了心智能力。
回忆一下初学开车,和老司机开车的巨大差异:
前者战战兢兢高度集中注意力,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手心出汗,是转方向盘还是踩刹车呢?老司机呢?并不需要注意力,身体会比大脑提前做出抉择。
自暴自弃是不可能的了,可是,新习惯那么难建立,而明明知道的陋习却又那么难改,究竟根源在哪里呢?
《掌控习惯》提点我们:找对真正要改的东西。
当面对习惯只落在某个目标或者某个结果上时,回头想一想过去失败的经验,顶多瘦了五斤就停了运动,日更达人30天领了勋章就停了每天写作,备考二级心理咨询师早起了100天,考完证闹钟都删除了。
不过是没有找到真正要改的东西而已——
我运动,是因为我是一个拥有健康自律生活方式的人。
我每天写作,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
我坚持学习,是因为我是一个终生学习者。
当重新审视自己试图养成的新习惯时,不可否认自尊都提高了。
我不是要某个结果的习惯,要的是基于身份的习惯,要的是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知道,每个行动体系背后都有一套信仰体系,不管是个人、组织还是社会,都存在类似的模式。
体系是由一整套新年和假设塑造的,它就是隐藏在习惯背后的身份。
没有信念支撑,不论是组织还是社会可想而知会混乱奔溃成什么样,个人也是一样。
信念也好,身份也好自然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与其温水煮青蛙的恶化,何不抓住时间的复利,拥有牛逼一点的人生呢?
养成习惯从重新定义身份开始,而不仅仅是落在养成一个新习惯这个层面。
不是爱好写作希望坚持的业余爱好者,而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作家。
不是为了减肥为了改善亚健康状态才跑步,而是一个拥有自律健康生活方式的人。
显而易见,我的身份,就是我的信念,我的信念引导着我的行为,我的行为塑造着我的习惯。
反过来,不断重复这些行为,证据就会累积,自我形象会随着改变,所以,养成习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成为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