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趁小家伙不在家,为娘的替他整理房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不知不觉中他的绘本书籍已经多到几个抽屉都放不下的程度!再仔细坐下翻一翻,发现其中目前他经常看的绘本大约只有20本左右。胖子笑说把闲置的绘本卖掉的话都够我买个包了。OMG,辛辛苦苦给孩子选出来的书孩子却不爱看?我可不信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困扰。
如何给学龄前的孩子挑选绘本?相信每一个家长都曾经或者正在在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中看花了眼睛。如今网络这么发达,很多家长的购物体验想必都是相似的:忙里偷闲刷手机,突然蹦出来的文章打开一看,××名人推荐儿童绘本,又或者是××明星同款早教书,点开扫几眼,各种大V加持权威力荐,这么牛掰,也给我儿买来看看,几分钟之内热情上来了,想不下单都难。买回来自己先看一遍,觉得挺好啊,可是为什么孩子拿来翻一会儿好像就兴趣索然,更别提主动去看第二遍了呢?这种情况在我们家时有发生,这才会出现上面提到的困惑。
但凡事都有特例。小家伙最近的新宠真是让我大跌眼镜。《叨叨鸭和羊默默》系列童书绘本,已经看了不下几十遍了,一有空就拉着我要求给他讲“叨叨和默默的故事”,在给娃一遍又一遍的讲述中,我真的是疑窦丛生。
《叨叨鸭和羊默默》一套三册,16开铜版纸印刷,新西兰引进中英双语,每本大约十几页,主人公是一只叫叨叨的鸭子和一只叫默默的山羊,并且没有其他的人物出现。每一页都非常简单,真的是,非常简单,放几张图大家感受一下:
基本上这两只小动物不咸不淡的几句对话,整本书就结束了。有的时候是叨叨和默默去吃东西,有的时候是两只动物在玩水,甚至有一本根本就没在做什么!这在成年人看来这是什么鬼?没有开头没有结尾,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统统没有,根本算不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啊,却让小家伙看的入迷的魔力究竟在哪里?
学龄前的孩子思维相对简单,因此逻辑复杂的,看不懂;又因为开始出现了自我意识,因此说教和训导,也不爱看。回顾一下这些年来在给孩子买书的道路上踩的雷,不难发现,复杂和说教,对于孩子的阅读兴趣来说,绝对是雷区!!!
就像成年人见缝插针的片段式阅读一样,小朋友最喜爱的,也正是这种片段式绘本。不要试图去讲类似小猫钓鱼要专心的大道理,因为会被他“小猫怎么吃鱼的啊?”这种不明所以的提问带偏了方向;也不要奢望他能通过三只蝴蝶一起躲雨的故事真正理解团结的意义,因为他得出的也许是“蝴蝶会讲话”的结论;等他再长大一些才能明白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含义,因为小小的他听完后会对“人在山上走会不会跌倒?”之类的担忧操碎了小小的心。
你怕他长大后会变成逻辑混乱的笨蛋?还是担心他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得了吧,冷静下来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对于学龄前的小小孩来说,培养阅读兴趣比具体读了些什么更加重要。如果他喜欢苹果,何必非要让他吃梨?他今年3岁,又怎么能让他了解你30岁时候了悟的事情。
倒不如抱着你又香又甜的小宝贝,陪他看一看叨叨鸭是怎么吃虫子的,虫子会不会流血;或者给他细细描述鸭子尖尖的嘴和山羊咩咩的叫声;当然你也可以让他自己去看看下大雨时这两个小动物是怎么玩水坑的。可以在这一套绘本里看到的东西有很多,唯独没有成年人急功近利的“讲道理”。简单,这才是《叨叨鸭和羊默默》系列绘本背后真正值得为人父母者注意和反省的地方。
慢下来,再慢下来,也让自己回到小时候,回到懵懵懂懂刚刚记事的3岁时光,想一想,现在的你真的想得起来3岁时候读过的故事看过的书吗?3,4岁的你记得些什么呢?反正我是不会记得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三只小猪盖房子ABCD的故事,那些都存在于我长大后的记忆里。我所记得的,只是每一个傍晚厨房里一家人昏黄又温馨的灯光,是妈妈下班回家后给我的甜蜜拥抱,还有每天睡前抱着我在床上拍着我的背轻轻哼唱的摇篮曲。
人生鲜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倒是那些琐碎简单的日常却总能温暖人的一生。微不足道的小事叫亲情,孩子总会长大,长大了也会拥有自己的孩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子阅读的着重号是放在“阅读”上,还是放在“亲子”上?再反观一下自己,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你的心态是紧张还是放松,是give him a lesson还是just enjoy?Less is more。如果这些都想清楚了,那么,为孩子挑选绘本的奥义,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