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紫山脚下,外地人称为紫山坡,东乡人称为西山,城里人称为山里。记得小时候在东边蒲山镇上学时候,老师专门向班里同学介绍,说我是西山的,大家要多照顾。有一次假期和同族兄弟去县城(南阳1994年撤地改市前叫南阳地区,市区还叫县城)打短工,扛着铁锹在马路上被几个小孩儿追着喊:“乡巴佬,一股大蒜味儿”,估计那位常年在北京的兄弟早就忘了。
紫山处于蒲山、谢庄和石桥三镇的交界位置,因为有个海拔不算高的孤山,山脚下四周就处于丘陵地带,走出不远,就是平原了。说以,那个小地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山区,说是丘陵比较合适。紫山坡属于沙地地质,种出红薯特别甜、花生特别香,记得小时候水稻也很高产,后来估计因为水源的问题种水稻的寥寥。此外,最出名的还有各种中药材,如满山坡的紫柴胡、满地的蒲公英、满河沟的薄荷、野地里随处可见的艾草,还有山上的蝎子、稻田里的黄鳝、树上的知了也都是名贵中药材。小时候好像家家户户都掌握一点中医常识,比如每年端午都会割些艾草回家给小孩子洗澡用于祛毒和防止皮肤病,夏天都会用薄荷、竹叶自制解暑凉茶,干农活碰伤了会用黄鳝血自制的药止血活血,小孩子割草伤到手都会把刺角芽(本地叫法,小蓟的别称)嚼碎敷在伤口止血。另外,周边有很多人会利用一些偏方辅助治疗一些顽疾,倒也很有些奇效。
家里有亲戚在南召县四棵树乡一个叫三岔口村的地方,每次去走亲戚都说去山里。三岔口位于卧龙区、镇平县和南召县三县区交界之处,境内有座“摞摞石山”,海拔350米,比紫山略高一些,山上巨石林立,有原始居民图腾、岩画等遗迹,风景很优美。我父亲小时候曾经在亲戚家学艺三年,吃住都在那里,到现在还亲如一家。此外,南召县比较著名的五朵山距离三岔口村也不远。五朵山是伏牛山北麓向南延伸的一段山脉,因山中有圣朵、禅庵朵、魔云朵、娇女朵、哑女朵等五座主峰并峙,似巨大的莲花盛开而得名。宋代画家郭颐曾赞其:“东朵如泰山之座,西朵如华山之美,中朵如嵩山之卧,北朵如恒山之行。五朵山主峰海1507米,我想到这个高度,应该才算真正意义的山吧。
在三岔口有一位吴大叔,父亲的老朋友,性格直爽、爱喝酒,最大的特点是一辈子不能给说媳妇,每介绍一个就要出一次状况,因而七十多了至今单身。吴大叔虽然一辈子孑然一身,但是身边朋友很多,原因除了性格豪爽之外,就是因为吴大叔会些中医,据说经他的手已经缓解了很多顽疾,特别是筋骨、腰椎等方面的。这里不能说治疗,人家没有行医资格,也没给人诊疗,是偏方好吧。如果说偏方不合规矩,老家那些利用偏方的都不合规矩,我也不例外。除了小时候经常利用偏方,成年后也用过很多偏方。以前在部队伤了四个脚腕和手腕,多少年的跑步爱好想都不敢想了,连走路和腕部用力都困难,看了很多医院病因也查不出。后来我自己找的偏方利用麝香擦揉缓解,再后来就恢复跑马拉松的能力了。再有,以前有体胖的烦恼,最胖时候连蹲下都吃力,有一年从部队休假长到160多斤,加上海拔有点谦虚,整个就长成滚筒形了,归队时候媳妇儿说,你就别买车票了,滚着就可以回部队了。后来我一看照这样涨下去可咋整,总得想个方子“消肿”吧。于是,除了甩开腿、管住嘴和规律的饮食之外,既没有去健身房,也没有吃什么减肥药,主要靠中医的食疗,比如早餐喝点牛奶,吃两个鸡蛋,中餐多吃一些西蓝花、豆腐、胡萝卜以及香蕉、苹果等有助于减肥的碱性食物,晚上尽量不吃或者少吃,同时泡些黄芪、党参等中药喝茶用于元气补充,感觉很有效果,至少蹲下不累了。当然,没有一个药方可以治疗百种人。每个人身体都有差异性,任何一种病理都要因人因具体情况而异,对症下药。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能够传承数千年,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的传承性。中医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其理念与中国人的哲学观念相契合。这种文化底蕴使得中医在中国社会扎根很深,人们对中医文化有认同感和信任感,一代代传承下来。这里说的中医文化,就是来自于中国人基因的传承和底蕴。从中医文化到中华传统文化,何尝不是这样的的传承和底蕴呢,这些归根结底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具体体现。
人们都说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最聪明,一个是中华民族,另一个是某教民族。个人感觉,这两个民族的聪明大不相同,前者属于聪明型民族,后者更应属于智慧型民族。“聪明型民族”通常展现出的是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例如在科技领域,能够快速吸收新的技术理念,在科学实验、数学计算、工程技术等方面展现出高智商的成果,像对先进软件算法的快速学习应用,或者对新型材料的高效利用等。记得很多年前在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学习时候,教授告诉我们,当时我们很多先进的技术,尤其是雷达技术是进口某教的,可见人家在科技领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智慧型民族”则更强调一种深层次的、综合的特质。智慧包含了聪明,但还涉及道德、哲学、长远眼光等诸多因素。智慧型民族在处理事务时,不仅会考虑眼前利益,还会从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社会和谐等长远角度出发,他们能够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和经验,做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决策。比如在面对资源开发问题时,智慧型民族不会只图短期的经济利益过度开采,而是会平衡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这种特征在中华文明中特征更加鲜明,中华文明在四大文明里唯一能够不断传承,靠的就是感情的维系、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的创造力。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譬如猴子和人,猴子是属于聪明型的,攻于技巧,善于表演。人类属于智慧型的,除了眼光、格局、抽象思维外,还具有深厚的感情、道德观念、文化代际间的传递以及创造文明能力的特有性。在人类面前,猴子的表演一眼到底。
说感情,有人说中华文明能够延续的有个中要原因是宗族文化,宗族文化基于血缘关系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纽带。家族成员因为共享同一血脉,天然地产生亲近感。这种血缘认同在家族聚会、祭祀等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样,中华民族文化如同宗族文化,56个民族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有着天然的血脉相连之情。人是要有感情的,这个感情是其他动物包括一切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比如我家姑娘前两天说想吃热干面了,她妈立马就要给她邮寄信阳热干面,因为知道姑娘说的热干面是特指信阳的热干面,而不是别处的,这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这时候你要问人工智能,百分之百给你提供武汉热干面,这个感情的味道就变了。人有了感情,才给生活增添了温馨和色彩斑斓。
在中华文化里有个文化叫盆地文化,南阳就属于盆地文化。南阳盆地被八百里伏牛山环绕其北部、西部和南部边缘,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有长江(汉江)、淮河和黄河三大水系,加上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小时候老师经常说南阳是三水四圣之地,并且指着地图说哪里是汉水流域,哪里是淮河流域,记得说因为南召北部一小部分属于黄河流域,所以才有三水之说,到现在也没查证过说法是否准确。四圣里的诸葛亮现在有争议,也是唯一一个不是南阳本土人的圣人,小时候也没听说过什么争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争议不断,至于原因大家都知道,还是觉得清代南阳知府顾嘉蘅所题“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副对联,体现了一种放眼天下的胸怀,也反映出人们对诸葛亮的敬重超越了地域的纷争。其实,我们何曾缺乏“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智慧。
说起襄阳,既属于南阳盆地,与南阳盆地文化一脉相承,也是我的母校所在地,湖北还是我母亲的娘家,所以从感情上说,我对襄阳还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母亲娘家在十堰郧西,因为魏爷(豫西对外公的称呼,与曹操有关)在动乱期间被批斗下放,在这期间母亲嫁到河南,魏爷去世后外婆家更是举步维艰,于是带着几个舅舅和小姨投奔到河南。虽然后来平反了,但是外婆一家包括我母亲也都没在回去,四个舅舅有三个后来回了宜昌,那里他们家亲戚比较多。再后来,两个表弟因为工作原因又带着家人分别去了杭州和四川,其中去四川的在某大学已是教授,是所有亲戚里唯一一个博士后。我曾经数次问过父亲,以前那些在动乱期间专门整人的那些人现在都过得咋样,父亲说大部分日子过得都不太好,很多都没有后人了。诚然,每一次历史事件必然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我们不能简单站在现在的视角去看待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看这个人是个什么人,当时所做的事情是否站在公义、公德、公平的层面,个人的初衷是什么,如果是一个有知识但没有道德的蝇营狗苟之辈做的事,是需要批判的,如果是一个纯粹没文化的无知之人做的事,只能嗤之以鼻罢了。
小时候文化生活单调,除了下象棋、军棋、五子棋,玩些藏老木、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就是经常在晚饭后蹲在灶台角落听村里老人讲故事,老人讲很多故事,也有很多以前发生的事,比如动乱期间某某人如何被戴着高帽子在台子上被批斗的惨状。至于故事,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一些坊间传闻,比如哪个村哪个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遇到了什么奇事,说的活灵活现,有鼻子有眼,说到毛骨悚然处吓得我们几个小孩儿躲到角落里大气不敢喘,晚上睡觉不敢起来上厕所。比如其中一个有名有姓的,说某逝者给其儿子托梦不让到其坟头烧纸,到让其到附近的一个河里去烧,后来偶然间在河里发现这个逝者模样可怖的遗体,而经过开挖原来的老坟是空的。再后来经调查才知道这个逝者生前是个大队干部,得罪人太多,死后被别人故意挖出来丢到河里的。至于可信度多高,听故事让你别做坏事就行了,谁去一一考证。我本人也遇到两次那时候还算稀奇的事,一次是上小学时候早自习经过林场那块乱葬坟,突然从坟地升起一团蓝色火焰在空中飘荡,吓得和我一起上学的那位堂哥撒丫子就跑,把我丢在后面懵圈,长大后才知道那是磷火。还有就是上初中时,一段时间因为学校整改宿舍,我和几个同学在亲戚帮助下临时住进一户空房子,三间房我的床在堂屋靠次卧一墙,开始头朝里面睡觉都很正常,后来为和里面的同学聊天,头朝二房门睡觉,结果晚上就梦到一个身穿白衣手扶棺材披头散发年轻女人哭哭啼啼,后来我故意来回换方向睡觉,但是只要头朝门口就会同一个场景出现。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几个同学,有心的同学就留心打听屋主的情况,这一打听不要紧,知道内情的人说这家人刚进门的媳妇儿就吊在我睡觉挨着的那个二房门上走的,后来全家都出走了。知道了这个情况后,我还告诉了家人,但是还继续住这那里,直到学校宿舍修缮完毕搬回学校。这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但是自始至终也没害怕过,因为身正不怕影斜,小时候不怕,长大了不信。但是话说回来,信不信和敬畏不敬畏是两码事,不信不代表不敬畏。所谓敬畏,就是人要有敬畏之心,要敬畏父母,敬畏天地,敬畏世间万物,这世间万物如同一个巨大而神秘的宝库,尽管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众多辉煌的成就,但我们的认知依旧只是触及了这个宝库的冰山一角。从浩渺的宇宙来看,无数的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尚未完全理解黑洞的本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奥秘,也不知道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形式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在微观世界里,量子力学的奇异现象、微观粒子违背日常的行为常常超出我们的认知。最近有新闻说在地下700米成功捕捉到中微子,有人说是阿飘,科学解释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白了一个是物质,一个是非物质,这样解释清晰明了。还有个新闻说要探测地外生命,这属于科学探索的范畴,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科学的探索,包括地外生命探索。
前几天和家里老人聊天,说起老家一个“转世人”,说那一年某村某老人某天夜里突然说然给他准备好东西,他将在几点到另一村谁家去转世,后来就去世了。第二天一打听,果然老人说的那户人在那个时间点新生一名婴儿,到现在还有人说某某转世来的。想起最近抖音上有个叫“海涛老师的儿子”的播主,讲述自己的儿子王鹏凯自称前世是参加过老山战役的老兵,能详细说出作战时的经历、武器、地形等信息。例如,他清楚地记得自己使用的是56式冲锋枪而不是56--1式,还能说出投掷手榴弹的细节、如何呼叫炮火等,这些对于一个年仅几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寻常的表述。王鹏凯曾到过老山烈士墓等地祭奠烈士。在王仁先烈士墓前,他会放上烟和糖果,然后坐下,剥糖吃,像是在安慰,最后还会敬礼。他还会一个墓碑一个墓碑地为战士们摆上糖果,记得一些烈士的喜好,比如知道张兴万战士喜欢喝酒,还特意用酒为他擦拭墓碑。长大一些后,更是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标准的军姿军礼和转身,对各种武器的名字、性能射程以及各种战役,尤其是老山之战的战术、当地地形等都非常熟悉。在与老山战役的幸存者安振江班长等老战士见面互动中,安班长对他进行测试,询问战役中的一些问题,王鹏凯都能对答如流。他们之间的互动让网友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战友情以及军魂的传承。这些内容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有人惊叹于孩子的表现,认为可能是“轮回转世”,也有人质疑是剧本炒作。但无论如何,这些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老山战役以及烈士们的奉献。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们应当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这类现象。从唯物主义角度看,所谓“前世记忆”是没有科学依据支持的。人的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基于个体的生活经历、知识学习、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构建起来的。一个孩子表现出对军事知识的熟悉和特殊行为,更有可能是受到家庭环境、周围信息的耳濡目染,或者是自身对军事等内容有着强烈的兴趣而进行大量学习的结果。对于祭奠烈士的行为和与老兵的互动,这些可以从积极的社会教育和情感引导方面来理解。这种行为值得肯定,因为它唤起了人们对烈士的缅怀和对历史的铭记,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但我们要避免用没有根据的“轮回转世”观念来解释这些行为,而是从理性的、符合科学认知的角度来正确看待和引导社会舆论。
如果从教育意义上说,轮回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人们珍视生命。如果相信生命是轮回的,那么无论是人还是其他生物的生命,都可能是多次循环的一部分。这种观念会让人意识到每个生命阶段都有其价值,从而更加谨慎地对待生命,避免伤害其他生命。例如,在佛教的轮回观念中,众生平等,都在轮回之中受苦或享福,所以人们应当怀有慈悲之心。从敬畏生命的角度看,轮回说提醒人们生命的奥秘是无穷的。即使我们无法用科学方法验证轮回,但它促使我们思考生命的起源、去向等深层次问题,从而对未知的生命历程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轮回说常常和做善事积德联系在一起。它像是一种道德约束机制,引导人们积极向善。如果人们相信善行会在轮回中得到好的回报,恶行则会带来恶果,那么就会在行为上更加克制自己的恶念和恶行。这种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大多数人都秉持着做善事积德的想法时,社会中的互助行为会增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这种道德观念对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当初善意介绍我的那个老师那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在街上骂别人乡巴佬,随意侮辱别人的人会越来越少。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