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影《南京照相馆》以一座照相馆为棱镜,折射出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历史。影片中普通百姓从苟且求生到冒死守护罪证底片的觉醒轨迹,正是中华民族精神韧性的缩影。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当以光影为鉴,在铭记与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
一、小切口透视大历史:普通人如何守护民族尊严。《南京照相馆》以南京贡院街的“吉祥照相馆”为叙事核心,聚焦邮差阿昌、演员林毓秀、照相馆老板老金等小人物。他们为日军冲洗“良民证”照片时,意外发现记录屠杀罪证的底片——日军枪毙平民、街头堆尸的真相。从怯懦求生到主动抗争,阿昌苦学冲印技术守护底片,林毓秀将证据缝入旗袍冒死传递,老金为保护妻儿高举相机扑向日军牺牲。这些角色源自真实历史原型:15岁学徒罗瑾1938年冒死加印日军暴行照片,制成封面绘有滴血尖刀与“耻”字的相册,后由吴旋藏于毗卢寺佛像底座,最终成为审判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小人物的“不完美”英雄主义,恰恰诠释了民族危亡时良知的集体迸发。
二、双重罪证:揭露侵略者的虚伪与暴行本质。影片以影像为刃,剖开日军精心伪装的“亲善”假象:虚伪的“许可”:日军强迫百姓摆拍“日中亲善”场景(士兵抱孩子微笑、给老人挑担子),企图粉饰侵略;血腥的“不许可”:真实屠杀照片被加盖“不许可”印章严禁传播,如百人斩、江边集体枪杀等暴行。这种双重面孔的强烈对比,在“摔婴摆拍”情节中达到高潮:日军为让哭泣婴儿充当“听话道具”,竟将其摔死在地。林毓秀的怒吼“日本人是畜生!”,正是对侵略者反人类罪行的血泪控诉。影片以镜头语言回击了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的谎言,捍卫了真相的庄严性。
三、薪火相传: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践行使命。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各地正以创新形式传承精神火种:辽宁铁岭构建“历史教育+情感共鸣+行动倡导”全链条宣教,通过VR还原抗战场景、非遗木刻版画展览、青少年圆桌对话,让历史“可触摸”;山东启动网络宣传活动,用AI复原老兵影像、元宇宙重建台儿庄战役遗址,让青年在沉浸体验中理解“安宁源于牺牲”的深意;奥斯卡院线全国百家影城推出“电影党课”,结合《南京照相馆》展映与抗战史实展,将艺术感染力转化为精神感召力。
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在血与火的坐标上校准信仰。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当以《南京照相馆》中“底片守护者”的勇气自勉:做真相的捍卫者,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战场敢于亮剑;做创新的传承者,借鉴铁岭“实物+科技+非遗”模式,让红色教育直抵人心;做为民的践行者,将铁道游击队的智慧用于基层治理,把沂蒙红嫂的奉献精神融入服务群众。当纪念的钟声再次敲响,愿每一名党员干部从历史的显影液中,淬炼出如山信仰——那曾照亮漫漫长夜的人性光辉,必将在新时代征程上再度点燃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