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伊路风凡
前些天,下班等公交,拍下了眼前的风景。闽南特色的红房子,这座古老的小城。此情此景让我发了这句话“你是否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到朋友圈。
一下很多朋友评论。有人打趣的调侃着这几天酷热的天气,表示已融化;有人埋怨着房价太高融入不了;有人表示已融入了这座城;有个土生土长的本地大姐姐说出生就必须融入;有一位长者客户热烈欢迎我融入这座城。是的,来这座城掐指一算尽快要10年了,融入了么?
2010年,幸运的高考达到了二本的分数线,对学习一路也没有太大得目标,高中三年成绩时好时坏,原本只有本科期望的自己,高考结束一直搜索着心仪的专科学校,不想最后竟达到了本科,志愿得重新选择。当时就坚持两个目标,一出省二不要被挤掉咯,所以前两个学校都选得外省,稀里糊涂把这座小城~泉州定了第一志愿,其实当时只隐约记得历史书上说这里好像是什么最大港口,然后一无所知,连方位都不知道,竟还拿起地图查找。最终,2010年我就来到了这座小城开始了,学习生涯。
第一次,出远门离开父母,父亲亲自送我过来,一起坐着15/6个小时得火车况且的抵达这座小城。一切都让我好奇又忐忑。那时走之前发在扣扣空间得语句是“疾迟的列车,飞逝的窗景,远离的家乡,追梦的方向…”,那时,也算是有梦想的少年了。
下火车。第一印象,破破旧旧的火车站,然后按照网上查找的路线,跟着父亲坐着公交去自己向往的学府。台风刚刚过境的小城一片狼藉,而学校刚好又在新开发的城区,一切都还在有待开发的境地,父亲一路以为我们是去了小城镇。就这样,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了这座小城。
大学四年,因为宿舍没有一个本地的学生,四年来全宿舍基本都对本地人情世态接触的很少。记得第一次我们几个要去市区逛街,上了一辆破破的公交,阿姨穿梭在人群里收票,司机开的飞速,然后在那个移动互联网还没有特别普及,智能手机还很少的年代,我们下错了站还迷了路。后面的日子,一宿舍5个女孩迫切的浏览着本地的小风景,大二开始我们也偶尔去兼兼职,在这过程偶尔接触下本地人。就这样四年里我们对这座小城的感受都停留在风景之上,人情之下。
2014年毕业。豪情万丈的步入职场,想着大干一场。因为男朋友的原因,还有家里人没有要求,就这样继续留在了这座小城。
刚毕业那会儿比较坚定的想留在这座小城,经营自己的小生活,也没想着要怎样去融入这个小城,想着的都是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上班约会会玩耍。渐渐地工作中更多得接触本地人,因为工作原因接触的大多都是本地的老百姓。语言很多时候成了很大障碍尤其工作过程中。有着最难学的方言之一的称号的“闽南语”,真的是比英语还难听懂,每次聊天中碰到说闽南语的不得不尴尬的说:“不好意思,我听不懂闽南语,您说普通话吧”。尴尬聊时常发生,慢慢也习惯了些,但还是听不懂这个神奇的方言。因为工作,对这座小城的感受慢慢也从风景上升到了风土人情。
毕业后,都不是本地的舍友都选择了离开,小小的朋友圈也没有了,很多同学也回家了,留在本地的也是平常联系不多的,除了工作这座小城跟我联系最多的就剩男朋友咯。渐渐想到融入这座小城的问题。
2017年,这是毕业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也是来到这座小城的第七个年头。闽南语半听半猜的听懂一点点,工作上慢慢得到本地客户的认可很是欣慰。而如今的年龄,很多同学结婚生子了。对于我来说,真正考虑要融入这座小城了。
2015年底,男朋友自己东拼西凑购置了一套房,就这样在这座小城开始属于自己的小窝了。我们两各自上着班,而在这个充满“爱拼才会赢”的节奏的小城里,我们两个外地人压力十分大。而在慢慢接触本地人了解,这座小城处处都是关系的连接,当然可能全中国都是关系的社会吧。而对于我们来说,想要拥有这些所谓的关系并非短期就能建立的。而我其实是一个不太信奉关系的人,只想着自己活着舒坦。但有时跟他们谈到现实的问题还是会因此苦恼,比如以后小孩上学,上医院看病,这些要是有关系就好办多了。其实在一个异乡养活或者活好自己是很容易的,但要扎根落地经营着自己的家庭,培养着自己的后代就并非易事了。
写到这,想起。去年,上班路上被小车撞到了。脚肿了一个月,一个月躺床不能动,吃喝拉撒都是问题。还好有男朋友悉心照顾,加上同事跟几个朋友帮忙处理事故问题,让我舒心不少。但那段时间也想要是爸妈好朋友在身边多好。犹记得家里的闺蜜说:要是在家里多好可以去看看你。当时看完她说的这句话心里咯噔一下。
其实,融入一座城,更多的是感情有了寄托吧。就像当时毅然决然的选择留下来,也是因为爱的人在这里。
这些年在这座小城,遇到了爱人,却还缺少几个挚友;有了工作,却还算不上事业;有了小窝,却还没真正意义上的小家……
若是现在让我回答标题的问题,我应该还是否定的答案,但知道,未来,要学会更多的融入,生活应该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