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万父节,快为你的父亲转发这条微信吧!”
“儿子,别吃烤串了,碳烤的食物容易致癌。”
“惊!原来这样开车最容易爆胎。以后你开着注意点。”
相信曾经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朋友圈发现这样的谣言信息,在如今这个“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的猎奇式筛选浏览中,每个人的朋友圈总能看见几条不用脑子想都确认的谣言,而且你会发现有些人对此深信不疑,还没看完就发到朋友圈,连你想给他科普的时间都没有。
比起谣言中让我觉得荒诞和无趣的是,有时候谣言传播者的心态才更加需要医治。
“微波炉正常使用对健康没有危害。”“万一呢?”
“拍肩膀就能操控神智的迷魂药不存在。”“宁可信其有啊!”
“肾没那么容易偷,要配型才有用。”“小心一点总没坏处嘛!”
“吃加碘盐和防辐射没关系。”“反正又不是我说。”
大家总觉得谣言是骗傻瓜的,自己很聪明不会被骗。这种倾向在朋友圈特别明显,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我经常会发现有些人喜欢把谣言放到朋友圈,以显示自己很聪明没有上当。殊不知他已经成了谣言的搬运工。
你聪明,有知识有思维能力,只代表你受骗的几率比普通人小。我觉得真正的聪明,是理解自己缺乏什么知识,比如舆论知识、以及自省能力。
有时候,一切都不是“谣言止于智者”那么简单。
德国社会学家诺伊鲍尔说,自从有人类存在就有谣言流传。网络诞生以后,网络又迅速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谣言的优势在于低成本,在电脑前可以立刻化身键盘侠,当喷子,造不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谣言。
我们一方面接收过爆的信息量,一方面却更陷入无知,却忘了独立思考的乐趣;我们越来越跟随舆论的脚步,从众比单枪匹马来得有安全感;在与日俱增的现代社会风险面前,我们因为恐慌和焦虑,却对谣言更信任。
这样的怪现状不得不反逼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谣言,究竟刺激了谁的神经?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信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尤其对于一个金本位的物质社会来说,或者对于一个只有少数人可以拥有优质资源、且贫富差距较高的社会来说,有一部分缺乏关注的人口数量很高。中国其实并不算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部分看似贪婪的人其贪求的实质并非是金钱或物质本身,而是是否能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尊重。
公共道德建设的缺失也注定了我们很少去切实尊重他人,而不能获得足够的尊重则直接导致了很多人自尊心的欲求不满。以致于在如今的网络也不难发现,大部分人发言的内容也逃不开嘲讽谩骂,能付诸实际去赞美他人的人很少。
而就是这样的畸形社会价值取向的误导下,导致更多的人希望能收获来自他人的目光,甚至不在乎这种目光到底是崇敬亦或憎恶。这就能解释公共场合往往是聊八卦和传小道消息的人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了。
前《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总编辑程益中曾说过:“谣言是存于人心深处的真相,是群众表达意愿方式,是大众对抗官方宣传和谎言的武器。它不是事实,但比事实更真;它经不起推敲,但比真理令人信服;它漏洞百出,但大众深信不疑。”
谣言,本就是披着华丽外衣的谎言和谬论。
人们总是就着自己的偏好和想象将事件往某个方向引导,而忽略了真相被隐蔽的后果。当有一天我们发现“舆论比讨论有煽动力、谣言比事实有吸引力、歪理比真理有生命力”的时候,我们终将发现,谣言将会刺激着这个世界每一个无法躲避这个乱象的人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