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孤独的认识,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感触。
小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孤独是什么,但现在回看那时的经历,孤独基本上从我记事开始就伴随始终。
小时候的孤独,并不是没有玩伴,而是家人以学习为重中之重,所以记忆中更多的是一个人在家做作业、看书。
可家人的良苦用心,并没有换来很好的结果,虽不是很差,但远远谈不上优秀。
这样的状态,一直伴随到高中毕业都是如此,在大学里好了很多,但那并不是我变聪明了,而是更多的同学都不勤奋学习了。
这一段漫长的孤独状态,并非我的自愿选择,更多是环境的因素。
其实也可以不是那种状态,随心一点,调皮一点,也许就会不一样,但我是家里听话的孩子,面对内心的矛盾与家人可能的冲突,我选择了听话。
这个阶段的孤独,带给我的是孤单,是不安,是害怕失去那寥寥无几的朋友。
那时的我不想孤独,可我却选择了孤独,可真的是我选择的吗,还是孤独选择了我。
当踏入社会,进入工作,我陷入了一种很深的矛盾,想着要合群,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但我无法做得到。
孤独的状态像是有很大惯性的火车,它轻易停不下来,当你刚想要下来跟车旁的人示好,它却无情的带着你疾驰而去。
我讨厌自己,讨厌这种无法摆脱的状态,离奇的是,家人也都来告诉我,这样不好,要多交朋友,外向一点,多说话。
家人可能以为我身上有一个孤独的开关,在上学的阶段,可以打开,让我多专心学习,等毕业工作了,关上就可以了。
事实是残酷的,这个开关不存在,但我可以自己创造一个。
过去是孤独选择了我,现在我要选择孤独,我要变成这列孤独列车的司机。
这是一种冒险,孤独选择了我,我选择了孤独,掌握了孤独列车,但我已经无法再脱离它,它就是我,我也是它,我是无法脱离我自己的。
我可以变得外向,可以跟任何车旁我想要交流的人交流,可以尝试认识各种朋友,但我始终会是我,始终是那列孤独列车。
这种状态在生活里的表现一定会让一些人感到奇怪、不解,甚至是误解。
当我选择了孤独,生活变得自洽了,矛盾也自己烟消云散,唯一让我在意的也就是可能会让一些好朋友误解。
毕竟在常人看来一定会有疑问,几乎从不主动联系的好朋友,真的是好朋友吗。
现在,我已不想让这种可能的误解再困扰我,我会放下这上面的执念。
生活很有意思的地方是,你放下的越多,能困住你的就越少,你执念的越多,自由就离你越远。
如果我的好朋友因为误解,而不在视我为朋友,那就让这段关系顺其自然,每一段关系,每一次相遇,都是缘分使然,缘分到来,我欢迎,缘分散去,我欢送。
人、事、物,都是无常,愿你有一双慧眼能看清其中的规律,愿你有一颗菩提心能接受万物的无常。
假如我想,我是可以不让好朋友误解的,这孤独列车的方向由我掌握,我当然可以把它驶向好朋友那里。
但我不想对自己的心不诚实,很多时候她并不想,她想自由的开,只要不翻车,去哪里都行。
我是一个喜欢探索的人,有很多想做的事,很多想看的书,想写的东西,想去的地方。
我在忙着做自己,所以很多时候都没有找好朋友聊一聊、叙叙旧,但好朋友在心里的位置一直在那。
这一点,我很任性,也不期待好朋友能理解,真正的好朋友不需要理解,需要理解的就不是真的好朋友。
我如实的做自己,真的好朋友会看到那就是我。
有些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要选择孤独,甚至融入孤独,成为孤独,因为他们不需要,不需要孤独的人理解不了孤独。
无论选不选择孤独,人总是要面对孤独的,总会遇到那个时刻,或早或晚。
所以,自从选择了孤独,我就不再感觉孤独对我是一种困扰,反而是一种幸运。
孤独是一种状态,一种生活方式,表面看是独处,但不同于孤单,更不是孤僻。
我对孤单的理解是,对一个人的状态感到落寞,不安,暗含消极的情绪,而孤独不是,孤独是享受一个人做事的状态,里面是充实,满足,喜悦。
和孤僻不一样的是,孤僻是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不愿意跟外界有连接,孤独不是,孤独只是一种状态,当碰到需要跟外界互动连接的时候,还是会乐意去连接交流。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无论自己是否愿意,都摆脱不了社会属性,除非让自己脱离“人”这一定义。
人很复杂,在大的层面,伦理、道德、文化,是可以有相互共通的理解的,但在具体的个人身上,性格,脾性,生活方式等,想要有共通的理解几乎不可能。
所以,有些另类的人,如果指望身边的人都能理解自己,那可能真的难为自己了。
生活的苦已经不少了,何必给自己再加一些无须有的苦呢,别人理解了会怎样,不理解又怎样。
关键不在别人理不理解,关键在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自己真正想做的自己是什么,活着终究是自己在活着,你无法替别人活,别人也无法替你活。
写下这些东西,既是接受也是放下,接受如实的自己,放下自己的执念。写给自己,也写给我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