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分析其动机,观察其行动,了解其态度;人能藏哪里去?人能藏哪里去?”
在樊登讲论语里,这段话,樊老师的解读与学者们一致。视为孔子教育学生如何识人,以三个角度来看,即为使命、愿景、价值观。
想要了解一个人到底怎么样,首先,“视其所以”,观察他用什么样的方法做事,会不会“小人党而不群”,人际关系中的融洽是否源于正直的为人处世态度;其次,“观其所由”,观察他做事的动机本质是什么,是自私自利,谋求一己私欲,还是利国利民,为他人谋福利的利他主义;“察其所安”,观察他闲来时都做什么,怎样的情形下是他最舒服自在的状态,是喜欢吃喝玩乐,还是更喜欢与人共同学习、探讨成长。
也就是告诉我们,从做事方法、出发点及此人喜爱的生活方式来看人。樊老师对这句话的解读里引用了女性择偶观,不得不说,很是独到有益。讲解里指出,看一个人是否值得嫁,得看他怎么对待普通人,如何对待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陌生人,这样才能看清楚他的真面目。因为在恋爱过程中,荷尔蒙的驱使下,短期内,男性是可以对喜欢的女孩好到极致的。
仔细回想,的确不无道理,且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如果把这些教给小侄女,或许能避免误入很多陷阱,至少,也能远离渣男的迫害了。
十几岁的青春年少时,女孩儿们喜欢的人或许酷酷的,哪怕学习并不好,一脸痞相,女孩们却偏偏认为那很帅,因为足够独特。毕竟,青春期里,都追寻的是特立独行,就是要和大家不一样。二十几岁后,很多人开始谨慎的对待恋爱婚嫁,但更多的却是看中这个人是否对自己足够好,似乎只要对方对自己百依百顺,那就是完美人选。却忽略了,如果图一个人对你的好,有一天那个好没了,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三十几岁后,有的人开始幡然醒悟,面对中年危机,家庭的鸡零狗碎,开始埋怨自己当初眼光欠佳,没能找到一个可与自己一起笑对风雨,相互给予爱与温暖的人;也有不少人开始发现安全感不过是来自自己,有一个能够相互陪伴,倾听彼此,给予支撑的人已然心满意足。
而过了不惑之年以后的女性,或许更能懂得爱情的真谛,因为经历风雨,内心强大的她,拥有足够的能力去爱他人,而不是单向的索求爱意,被动等候。
孔子的这段识人之术,对于任何年龄段的我们其实都是价值千金的。无论是择良人定终身,还是职场社交与日常的人际交往均适用。在没有足够社会经验的青少年时期,职场菜鸟时期,创业者团队组建与管理时期等等,作为社会性动物,几乎没有不需要识人用人的时刻。
而这里想说的是神奇的是人性。不同的脑神经链接元,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主、客观需求,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解读与运用,方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记得在刻意学习论语以前,就听过一位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也曾提到这句话。甚至明确指出,这句话点亮了他的智慧人生,对自己影响深远。而视角却是运用管理学思维,借助人力资源的背景,从职业规划的人生态度来进行分析的。
通过这句话,从三个角度分析自己适合干什么,解决我们当代人普遍的迷茫焦虑问题。“视其所以”,指动机,问自己,在挑战和压力面前能否保持浓厚兴趣;“观其所由”,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能否快速掌握难点的解决方法;“察其所安”,看心态,遭遇挫折打击时,能否不畏艰难险阻,持续性饱有动力。如果三条都具备则适合,不具备则不适合。
并且结合现代的维列鲁学派心理学,进行了更为有效且直接的解读。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念,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很多条路,有的适合,有的不适合,适合的叫最近发展区。作为成长型人类,我们首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最近发展区,而提出来的发展潜能,这一套儿童教育理念正好贴合于孔子的三观法。
赵教授也借此探寻到自己受挫的原因,痛定思痛,寻找自身闪光点与兴趣爱好所在。而后,通过不懈努力,从一名县城小会计,一路攻读至博士,成为大学教授,直到踏上百家讲坛,成为国民追捧的国学大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惊叹于神奇的脑科学时,也折服于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对人生影响到底有多大。有的人,仅仅是一句话就改变了一生。而有的人,即使看了一万本书,也仅仅是感叹——为何懂得了那么多的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希望自己把握时光,深刻反思,而后方得以破茧成蝶。也希望我们都能汲取知识的营养,调动思考力的本质,探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路,而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更希望在人生旅途,能够懂得识人用人,辨别能人,远离小人。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