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除夕、大年初一、初二大家才会互相祝福新年快乐,之后就是“过年好”,后来才发现大家在元旦的时候就开始新年快乐和跨年了。
今年临近春节很不一样,新冠改了个名字好像走远了,又似乎很近,一声声的鞭炮、烟花像个叛逆的孩子,懒得去理会什么文化、传统与环保。
春节的习俗一直都在,我并不是个忠实的殉道者,但却也见证了些有意思的事情。
大年三十这一天是集,俗称“穷汉集”,大概是为生活贫困的人准备,集市上的东西会便宜些…我的父亲是从来都不会去的,更像个酸秀才,用不去赶集告诉他人“看,我可不是个穷汉”,而现在逐渐变了些,村里的孩子会去集上买些烟花爆竹,叔叔婶婶会去补充一下春联的存货,顺便备一些过年期间的吃食。
贴对联是很讲究的事。在父辈年轻的时候,年底是要清账的,若是没钱还账,便早早地贴上春联,讨债人看到便不会上门要账了。父亲对贴对联一事总是拖拖拉拉到下午两点多,大概也和这有关系……彼时,大家知廉耻,哪里像现在借给别人家钱,反而连孙子都不如!我也是在贴对联时才感受到,原来相亲时姐姐们要求的180还是很有用的,至少能省个马扎!
从父亲那里了解到贴对联中的“内卷”。早些时候,村里文盲多,识字的少,过年期间便会有“文化人儿”串门指点江山,一开始有人把对联贴倒了,会被村里人嘲笑,后来说有人把上联下联贴反了,甚至上下左右没对齐,都要被嗤笑。
这些过去的“文化人儿”像极了我工作中遇到的个别专家,什么88号令、三号令、六号令,国家某次会议的内容、某个领导人的生平侃侃而谈,一到实际解决问题便涨红了脸,结巴道:“你这警示标识…不能贴在门上…贴在门上的标识怎么能算标识呢…然后就是应急部、应急局怎么怎么滴,给无聊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许多乐趣。
给先辈上坟更是不可缺少的礼仪。我一直坚持作为对先辈的缅怀,更注重的是内心的虔诚。除此之外便是所谓的封建糟粕了,比如女人不能打纸、几点去上坟、磕几个头、烧纸不能用桃木……今年父亲在外值班,上坟的事便由我来做,倘若我有什么做的不到位的地方,那位一直温柔待我的小老太太会责怪我么?
大门口还贴着森林防火“六严禁”,我又想到了那叛逆的爆竹烟花……了解到了不合理便去改正,不懂的东西不要瞎建议,希望2023轻点打,别打脸…新的一年,能有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