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知识,静坐也可以让心属于自己(深度好文)

雪漠作品,爱的选择 

大道之体就是无心的,也是无为的。春天来的时候,从来不会有一个神对人类说:“是我让春天来的。”该来的时候,春天自然就来了,该走的时候夏天自然就到了,夏天过完是秋天,秋天完了又到了冬天。冬天快要下雪时,神灵也不会现身告诉你:“今天我要下雪,你们准备好。”从来没有这种事。该下雪的时候,天自然就会下雪。为什么?因为大道的规律。所以,大道忘言。

“柔弱为本”,因为明白大道的规律,所以心像水一样柔弱,不强求任何东西,也不着意地挽留,随顺一切。丹阳真人认为,这就是修道的根本。就像刚才那个在漩涡中游泳的人一样,永远顺着漩涡的势而浮沉,永远不跟漩涡作对,随波逐流。做大事的人必须有这样的心,柔弱随缘,永不对抗——老子特别注重这方面内容,学《道德经》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这样就会像水一样,虽为天下至柔之物,却力能穿石,无坚不摧。所以,要以柔弱为本,柔弱胜刚强。

“清净为基”,还要以清净为修道的基础。所谓清净,就是不要有太多的贪念,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不要有过多的建功立业的心。

今天,我和一位朋友谈到了王阳明。阳明心学有它的价值,同时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注重建功立业,非常功利。因为过于功利,信奉阳明心学的人容易在某些事情上变得残暴。不过,这不是阳明心学独有的特点,而是儒家思想共有的特点。儒家的特点就是注重伦理纲常,讲究入世,追求当官,也就是“学而优则仕”。如果当不上官,得不到重用,才能得不到施展,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就会非常痛苦,觉得自己很失败。包括孔夫子,他的周游列国不仅仅是为了推广文化,也是为了找一个机会当官。如果某个国君能留下他,让他做大官,他可能就不会周游列国了。

孔子是中国文化所公认的圣人,但他一辈子都在找机会当官。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有些遗憾。幸好中国不但有孔子,也有老子。否则,我们国家的圣人全是一些想当官的人,这也会很麻烦。当然,我不是说当官不好,也不是说想当官不好,而是说这是一种欲望。想当官、有能力当官、有机遇当官,最后真的当了官,而且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这也很好,我们也需要好官。但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当官,没有机遇当官,却很想当官,他就会很痛苦。假如他没有能力当官,却阴差阳错地当了官,糊糊涂涂地做了很多对老百姓没有好处的事情,老百姓也会很痛苦。所以,我不是对孔圣人不恭敬,而是在表达一个事实。当官实在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你一旦当了官,光是官场本身就会把你折腾得非常累。

我们家乡就有一个很想当官的人,他是一个老师。他总是梦想着有一天能当官,却一直没有机会当官。后来,他听说某间小学的总务主任得了肝癌,于是就想方设法地调到这间小学。为什么?因为,一旦总务主任死掉,这个位置就会空出来,他就有可能接替这个职务,当个小官。实际上,他原来的学校很好,比这个小学要好多了,而且小学总务主任没多大权力,但他就是看不开,怎么都想当官,哪怕调到一间没那么好的小学,也没关系。结果怎么样?那个得了肝癌的总务主任一直没死。前段时间,我刚好跟他联系,问他身体怎么样,他说他的身体现在很好。他身体好固然很好,不过,那个专门调到他们学校,等着他死后接班的人,可能就不那么开心了。你想想看,如果你是这个总务主任,碰上这么个专门调到你身边,等你死掉好接你位置的人,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所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们不要学那个人,不要为了自己想当官就盼着人家死掉,我们要有一颗无为之心,处在什么环境,就做什么事情,无论如何都要做最好的自己。

“节饮食”,也就是不能吃太多。修道者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我的饮食一般都很注意,今天不小心吃了几口方便面,但仍然不会多吃,这就是“节”,有所节制。如果老是贪图美味,想吃好东西,人就会产生欲望。“食色性也”,女色和美食是人之大欲,所以一定要节制。尤其在修道的时候,一定要节制饮食,而且要“静坐以调息”。如何“静坐以调息”?静静地坐着,静静地观察自己的呼吸,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呼吸,让眼耳鼻舌身意都围绕着自己的呼吸,慢慢地,心就会静下来。

无论佛家还是道家,都很注重观呼吸。这一点很有意思。释迦牟尼在印度、尼泊尔一带,老子在中国,两个国家离得那么远,彼此之间又没有信息的互通,但两者都注重呼吸,都会教人观呼吸、调节呼吸、让呼吸绵长。为什么?因为,人只要活着,就必然有呼吸,所以,借助呼吸来修道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安然以养气”,静静地调息、调心,就可以养气。

世界很奇怪,万物不知道是如何变成后来的样子,又是如何具有那么多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特性,人类不知道是如何发明医学和饮食、发现那么多药材分别有什么功用,佛道文化中的很多方法,最早又是如何开发出来的?比如调呼吸的方法。这个方法是谁教给老子的?或者说,老子的师父是谁?他的师父又是如何学会修道的?……人类的存在很有意思,整个大自然的存在都很有意思,其中有很多东西是你琢磨不透的,如此精巧,绝妙而不可思议。

“心不驰则性定”,心不要往外面跑,要收回来。心不向外,不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关注自己的呼吸,关注自己气息的运作,关注自己的智慧,关注自己当下该做的事情,心就会慢慢地安定下来。

“形不劳则精全”,不要让身体过于劳累,不要过多地活动。

“神不扰则丹结”,元神不死,真心显现,慢慢就会结出内丹。

“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可谓不出户而妙道得矣。”把各种情感和欲望都融入虚空,让各种思虑都归于无极,不要有过多的杂念。到了最后,你足不出户便能成就得道。

唐朝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就记载了一个女子静坐成仙的故事。这个女子也是唐朝人,叫杨敬真,十八岁时嫁给了同村的一个年轻农夫,生了三个孩子。她天性好静,不喜俗乐,也不跟其他农妇来往,只喜欢静静地坐着。二十四岁那年的某一天,她突然对丈夫说:“我心神不安,不喜欢听到别人说话,今天能不能让我单独在房间里待一待?”丈夫答应了她的请求,当天晚上带着孩子到别的房间里休息。第二天早上,她一直没从房间里出来,她的老公觉得很奇怪,推门进去看她,却发现床上只剩她的衣服,人不见了。

这件事惊动了全村的人,把当地的县令也惊动了,县令命人把她的房间用荆棘围住,但第二天她又在房间里出现了。县令觉得很奇怪,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她被仙人接走了,本来要在仙境里成仙的,但她割舍不下作为媳妇的责任,想伺候公婆终老,然后再回仙境。于是仙人就把她给送回来了。县令问她如何修道,她说:“但性本虚静,闲即凝神而坐,不复俗虑得入胸中耳。此性也,非学也。”意思是,她天生就是这样,没多少欲望,心很清净,一有空就静静地坐着,不喜欢胡思乱想,久而久之,她的心中就再也没有俗虑,红尘诸事也干扰不了她的心了。其实这就是修道。

这个女子的经历跟奶格玛大士(香巴噶举的首传祖师)有点像,但奶格玛大士不仅仅是天性清净,喜欢静坐,她还喜欢听经,一听经就能入定。她的家里人知道她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所以没有逼她结婚。她成年之后,家里人还带她去圣地朝拜金刚持,她在见到金刚持的时候开启了终极智慧,得到了佛家所追求的最高成就。后来,琼波浪觉千辛万苦地找到她,从她那里得到香巴噶举最核心的智慧以及训练之法,并且结合其他一百五十多位大师的教授,创立了香巴噶举,而香巴噶举的文化之火也一直燃烧至今。那段往事,我写进了《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及长篇小说《无死的金刚心》。

这是题外话了,我们言归正传。

杨敬真的故事,刚好说明了老子所强调的无为,大道无为,即便没有人造的概念,不懂人造的知识,只要静静地坐着,生命机能就会自然运作,人就会自然成道。哪怕静坐的时候出现了欲望,也不要紧,用“无名之朴”去调伏它即可。只要进入“无名之朴”的境界,欲望就会消失,心也自然会静下来。然后继续静坐,让生命机能继续运作,让大道继续运作,让身体随着道行而变化,最后就会证得道果。所以,第三十七章实际上是第三十六章的强化和概括,它强调的仍然是无为。

《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