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的时候,身边很多朋友去考公务员,一边上班一边准备的,一边待产一边准备的,直接脱产准备的,当然,结果不一,但共同点是他们都说自己是去“打酱油”的。
记得第一次听到“打酱油”这个词还是在大学。
第一次参加学生会竞选,结果还没出,有同学就说“我是去打了个酱油”;
第一次四六级考试结束,有同学说“我就去打了个酱油”;
第一次计算机二级考试,有同学说“好歹打个酱油吧”;
后面的期末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只要逢考,“打酱油”声不绝于耳。
我百度了下,“打酱油”这个梗是出在2008年,可高考那年却也没听谁说“我高考就是去打个酱油的”!
所以,打什么酱油,你分明就是不敢承认自己是个loser。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说“打酱油”,哪怕后来实践证明他确实表现很优秀。
这大概可以用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解释。人们总是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比如:能力强或者学习刻苦、工作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比如:运气或者其他)。
因此,人们早早的抛出一个“我就去打个酱油”这个万能借口,潜台词无非就是告诉别人:我都没认真准备,所以考不上(做不好)不是我能力有问题,不过是我没用心罢了。反之,如若考上了(干得漂亮)那是我天赋异禀,能力卓著,天生聪明,没办法。
我只想说一句“要脸不?”
连自己的失败都不敢正视,连自己的人生都不敢负责,还好意思说自己天生聪明,简直蠢到家了。
我有两个同学,暂且叫他们A和B。
学生时代,A同学曾经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是认真起来,成绩肯定比你好”。
B同学比较分裂,一边瞧不上努力刷题的同学,认为人家资质太差,一边假装不认真听课,却又在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偷偷学习,狂刷练习册。最后差点没把自己给逼疯。
我由衷的承认,比我聪明的同学实在太多,很多时候只要他们肯用心,多半都会比我做得好。而我,一向自认是个呆瓜,天赋比别人差,反应比别人迟缓,经常别人只用半小时能完成的题目我得琢磨一小时。这种情况下,除了后天用心些,我想不到别的更好的办法。
我不会因为不认真就变得聪明,也不会因为“假装不认真”就假装聪明成功。我就是我,只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承认自己的弱势,然后去面对它、克服它。而且,我实在不觉得努力有什么好丢人的!
在这一点上,我很佩服一个姐姐。
这个姐姐其貌不扬,个子矮,略胖,看上去并不具备太多优势。但是,这个姐姐却在毕业那年刷新了所有人对她的印象。
毕业那年,当所有人都还在迷茫到底是找工作还是考研的时候,她早早的就在图书馆占座复习公务员考试了。别人朝三暮四准备毕业的时候,她还在热火朝天备战公务员。别人考虑考研这个酱油要不要打的时候,她的国考笔试第一的成绩已经甩在大家的面前了。之后这个姐姐更是为了在面试中拼得一个好成绩,一个多月锐减20斤,从“小笼包”变成了“白骨精”。
更让我惊讶的是,考国税局这种需要有经济类学科背景的岗位,作为一个工科专业的学生,得是从多早以前就开始规划才来得及毕业那年的国考。准备经济学科背景,准备笔试千里挑一,准备面试一击即中。看上去毫不费力,却从没听她说是去“打酱油”的。
因为她就是经过周密的备战才上战场的。因为有准备,所以不怯战,更不会给自己找“打酱油”这种低劣的借口。
那么你呢?你还打算打酱油到几岁?
18岁的你,四六级打酱油,打到大学毕业四六级都没过;22岁的你,毕业打酱油,打到你的大学同学研究生都毕业了,你还没想好要的是什么?25岁的你,还要继续打酱油吗?
“酱油”打多了,或许有一天就真的忘记了认真是怎么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