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一道困扰世界的难题



1

一辆电车正沿着轨道全速前进,接近岔道口,出于某种原因,电车内部人员无法刹车,如果车子继续直行,会撞死前方轨道上的 5个人,而转入一旁岔道则会撞死 1个人。此刻,你就站在岔道口,只要按下开关,就可以让电车变道,避开 5人,撞死 1个。你会按下去吗?



这个问题,在《哈佛大学公开课-正义》和国产辩论节目《奇葩说》里都出现,它就是著名的思想实验,道德两难题-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1967 年,由英国哲学家菲利帕·福特 Philippa Foot(1920—2010)提出。她在二战后非自然主义分析学派占主导的大背景下,发展了自然主义道德学派。

她在论文中提出电车难题。探究为什么在这个情形下,大多数人会接受杀 1 救 5,但是将场景替换成医院,将实验情境中的人替换为5 个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和1个健康的人,大多数人又不会做出同样选择。

1971 年,美国哲学家朱迪斯·贾维斯·汤姆逊对这个思想实验的情景做出升级。

一辆火车全速行进在轨道上,无法停下,无法变道,眼看就要撞上前方 5 个人。此刻,你正站在它即将通过的那座天桥上,目睹整个情况,而你旁边站着个体型庞大的陌生人,只要把对方推下去,就能阻挡火车,救下前方 5 人。你会推吗?

简单的变化,让“杀 1 救 5”的动作变得更真实。这次,多数人都无法做出“杀”的决定。


朱迪斯·贾维斯·汤姆逊(Judith Jarvis Thomson,1929-2020 ),美国哲学家,麻省理工大学哲学系名誉教授,研究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



2

电车难题存在的意义在于:

本意 - 思辨在道德两难情境下,人类究竟如何做出抉择。

是忠于功利主义的结果导向,始终认为 5>1,还是会坚守道德,认为对 1 个人造成伤害,也是伤害?又或者,把任意抉择对自身可能造成的后果放在中心,认为在选择做什么都会错的情况下,无作为是可以接受的?

双重效应原则(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或许是其中一种答案。该原则认为,即当良好动机驱动的行为,在得到预期的好结果之外,也附带了负性结果,那是可以接受的。但必须同时符合四点:

- 行动的动机必须是好的;

- 好结果和负性结果必须是同时出现,好结果的出现不能滞后于负性结果的出现(eg.在遭受暴力过程中防卫杀人可以被理解:但仅仅因为预感到危险,无端对人先下手为强就无法被理解):

- 负性结果可以是事先已预知的,但不能是选择/执行者的意图(eg.实验情境中,已知变道会造成 1 人死亡,且你实验参与者对那个人没有任何认知,如果为了救 5 人还是做出了变道选择,可以被接受;但如果是知悉了那 1 个人正好是自己的仇家,做出变道选择是因为早就想到了,在救人同时还能杀了他,那就是无法被接受的);

- 好结果必须大于负性结果。

衍生 - 思考生命的价值与平等。

时至今日,电车难题和它的各类辩题依旧被反复探讨。哲学、心理学、道德伦理、经济学、法律学......都与时俱进地为这个实验情境注入更多细节,更改选择者的视角,或为铁道上的两组生命加上更多世俗的标签职业、地位、金钱......,探究在不像原题那么单纯的环境里,让人做出杀 1决定的界限在哪里。

如果那 5 个人是有前科的假释犯,而那 1 个人是著名慈善家呢?

如果那 5 个人家中十几口人都无法为国家拉动200 万经济,而那 1 个人只要活着就能每年为国家贡献上亿的税金?

如果那 5 个人本来就从事危险系数很高的工作(逃过今天的危机,也会有下一次),而那 1 个人,从事着安稳的职业,碰巧路过?

如果这个情境不是 5 v.s. 1,而是 10 v.s. 1,甚至 100 v.s. 1 呢?

......

3

电车难题的情境看似遥远,但电影《模仿游戏》中,艾伦.图灵带领的情报小组破译了德军Enigma系统,截获对方即将攻击护航舰的电报。事关几百个年轻战士的生命,但拯救就意味着暴露英方的秘密武器,迫使德军更改密电系统,让战争持续,导致更多人牺牲。对应着真实历史中,二战期间英国或许避免的英国考文垂大轰炸,以及《敦刻尔克》中提及的被遗弃等死的 7 万英法联军等等惨痛的真相。

再近一些,在过去两年里,我们看到了逆行者们的牺牲,也看到了一些人只是出于自己的便利,挥舞着“大局为重”的旗帜,继而罔顾法律,闯门杀生,继而罔顾医德,拒绝救治病患。

还有未来,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更多智能设备和机械,将被要求做出涉及人性、道德的抉择,而人类的生命或许正在放在铁轨上背对危机的 A 组和 B 组。(2018 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生的Uber自动驾驶汽车撞死独行路人案件,就引发了行业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系统道德伦理判断能力的担忧。)



思想实验定格了人们作出直觉选择的一瞬间,然后去分析和反思动机、行为和结果。其存在的意义,就是终结理所当然,提醒我们随时保持辩证思考和换位思考,毕竟,我们对于人性和道德或深刻或浅薄的认知,最终,都可能作用于我们自身。

曾将厌女视为理所当然的哲学圈里,从来就不乏菲利帕·福特和朱迪斯·贾维斯·汤姆逊这样的女性思想者,思考着事关全人类的问题,而非只是其中一部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