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这种感觉,蓦然间发现世界变了,环境变了,生活方式变了,人之间的关系也变了,似乎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仅回望三年前疫情未现时,顿觉恍若隔世。我们已进一个起伏变化的新时期。
许多人被迫又站在了起点,眼前一片迷茫,之前做的事突然停止了,可以选择的似乎在变少甚至消失了,当初炙手可热的许多领域已经冷却。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孙中山先生曾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可水中的小鱼小虾如何知道哪里是潮流,哪里是逆流,哪里是浅滩,哪里又是危机四伏的漩涡?我们身在局中,无法得窥全貌,
但现实就在眼前,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寻找并尽力跟上潮流趋势,无论结局如何,总好过什么都不做。与天赌命,或许还能胜天半子。躺平摆烂,终将悔不当初。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科技发展领域的咨询大师“丹尼尔·伯勒斯“和著名畅销书作家“约翰戴维·曼”所著的《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如何看到不可见,做到不可能》一书中,总结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作者认为有些事情是必然会发生,将其称为硬趋势,可以简单归纳为:去物质化、虚拟化、移动化、产品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汇聚化和全球化。
我们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中获取资讯,而不是捧着报纸、杂志、书籍阅读,习惯于网上购物而不是去实体店,这都是去物质化和虚拟化的结果。随着互联网的渗透,这个过程已经越来越明显,前段时间大火的元宇宙的设想就是纯粹的、终极的去物质化。虽然不知道这个过程还有多长,但无论多久终将达到。
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场景,这是移动化和产品智能化的典型代表,想想已经多久没有使用过固定电话和电视,电脑的使用频率相比以前又低了多少,或许未来生活和商业的主阵地就在手持终端设备。
我们和远方的亲人朋友可以即时视频聊天,共享单车等物联网的广泛应用,社交平台和直播间的互动这都是网络化和互动化的生动体现。
微信不止是聊天工具,还能支付、看视频、购电影票,拼音也不止是短视频平台,还能开店、购物,单一功能正在快速集中到一个大平台,这就是汇聚化。
至于全球化更是普遍,每一辆汽车、每一部手机、每一台电脑都是全球各个国家技术和产品合作的结果,华为、微软的专家和工程师来自各个国家,这就是全球化。
放眼望去,已经有许多先行者狂奔在这些潮流趋势上,一艘艘大船已经扬帆前进。但我们大多数个体只不过是一艘小木船,甚至许多只是拼命挣扎的裸泳者,即使看到了方向,又如何跟上巨轮的脚步,如何抵御途中的狂风巨浪?
许多励志文章建议我们观念要更新、知识要更新、认知要更新,可当我们鼓起勇气准备更新自己时,或许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年轻了,开始焦虑时间是否来得及。再低头一看,工作、生活、家庭、孩子、老人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在眼前,就又陷入更深的焦虑。
虽然有各种难以摆脱的限制和制约,但我们不得不适应现在的环境,不能对现实妥协。
结合大趋势去尽量尝试,尽可能多样地去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情,来看自己在哪个方向上更加有可塑性。固然这个过程中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我们不必一开始就全力以赴,不可能一次改变所有的事情,可以先从小范围的低成本的去尝试,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去不断试错,在这过程中一点点地学习,提升自己,最终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确立自己的愿景,未来的五年、十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未来视角来回望现在,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然后踏实走好每一步,走着走着,一回头或许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