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得一收藏家赠送珍贵陈年普洱茶膏若干,外形为小方块,包着金箔纸,打开来看,颜色漆黑。我很好奇,这可以喝吗?藏家将茶膏放入茶盅内,冲入开水。我凝神静看,只见茶膏在杯子里缓缓晕散融化,周围呈现出一幅如水墨画般的晕染图案来,充满动感和灵性。茶汤颜色慢慢变深,最后像宝石红色,喝的时候口感醇香绵滑,茶汤通透,不留任何杂质,喝完后一下午喉咙都很滋润甘甜。据藏家介绍,茶膏是茶中黄金,陈年茶膏可以当药,其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繁多,50斤普洱茶,才能熬制一斤的茶膏,而且需要花费半年多的时间。能喝到陈年茶膏,我也算是有福的人了。
出于好奇,我探究了一下茶膏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最早发现茶膏的人是唐朝的茶圣陆羽,他是第一个发现茶可以出膏的人。而正式制作普洱茶膏,始于五代十国时期,这时“茶膏”的名字正式出现。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说明了茶膏数量极少,只有八枚,非常珍贵,而且身份尊贵,是以贡品出现的。
到了宋代,茶膏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对茶膏制作工艺的描述和记载,并且把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茶品名录,甚至出现了第一个写茶书的皇帝,也就是那位多才多艺的宋徽宗。他在《大观茶论》中提出一个通过茶膏鉴别茶的方法:“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茶饼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饼表面含的膏状物质,如果较稀的话,会出现很多皱纹。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较厚,则膏会粘稠,其表面的纹理不明显,质地坚实。宋时的茶人已经成功地将茶叶与茶汁分离,又将茶汁还原为另一种稠状物质,即茶膏。
皇帝朱元璋下诏将所有茶全部改为散形茶,因此茶膏在这个时期不仅没有得到发展,而且制茶工艺萎缩不振,一直到清朝,才迎来鼎盛期。普洱茶膏第一次出现在清朝的官方文献里面,并且成为皇权和国礼的象征。清代药学家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乾隆年间普洱茶膏正式定名及工艺确立之始,就以特殊的身份位列茶中珍品。由于宫廷对普洱茶膏选料极精,要求极严,因此出品量极低。随着清朝皇室解体,古法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看完茶膏的历史,我对中国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从五代十国距今,茶膏这小小的东西竟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兼具养生和药用价值,而且便于携带,容易冲泡,从这点上看来,古人的智慧并不亚于我们现代人。广袤的中国大地,还有很多神奇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