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三名中学生戴口罩跑步猝死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先来看看这三起事件吧:
4月24日下午,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某中学的初三学生小李,在下午2点的体育课上,跑步时突然后仰摔倒猝死,鼻子和嘴里都是血,送到医院时已无生命体征。学生父亲猜测孩子猝死的原因是因为戴口罩跑步,后调看监控,果然如他所料。
4月30日下午,湖南长沙湘郡未来实验学校一名学生上体育课中猝死。知情人士透露,该学生是在初三体考一千米测试时戴着n95口罩,呼吸不畅引发的猝死。
在这两起悲剧发生之前,4月14日,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开学第二天,为了让学生恢复性的锻炼,学校组织初三11个班级近500人在操场跑1500米。一名未满16周岁男学生,在进行集体跑步活动中晕倒,紧急送医院后,抢救无效身亡。
国内外专家们普遍认为,当人体激烈运动之后,对氧气的需求增加,这时候戴口罩会影响氧气的摄入,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代偿。所以,在进行长跑或者打球等较为剧烈的运动时,则不适宜戴口罩。从生理上讲,戴口罩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弊大于利。
这些事让我陷入了一些思考。是不是校方乃至教育界的某些可怕的形式主义以及无知害死了这些学生。上个月各地都要求人员聚集必须戴口罩,所以学校由于怕受处分既不能停止体育课又不敢不戴口罩,才酿出了这样的悲剧。我不知道,这几个学生的生命有没有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反思,我们的教育中到底还存在多少形式主义和无知呢?!
先来说说这个中考体育。就这中考体育的800米和1500米,跑进了四分钟又代表什么?为什么代代相传,甚至疫情期间也不能暂停这种考试。有些孩子天生体能不好,但是别的方面很强,每年为了中考和高中的体育考试的长跑费尽了心思甚至拼了性命最后还是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这很可能让本来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埋下自卑的种子,给以后的人生带来影响。孩子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本来就存在先天的差异,擅长的体育活动也各不相同,为什么一定要一刀切呢?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充分发掘一个人的潜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一刀切的所谓”素质教育”、所谓的”强身健体”。看看我们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除了语数外等这些基础课程,关于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教育又存在多少空白。就拿思想品德这门课来说吧,真正培养了孩子美好的品德了吗?我想,上过学的人都有这种体验:思想品德课应该是学校最不受重视的课程,因为它和升学无关。所以,老师讲课讲的懈怠学生听课听的也马虎。只要背背书应付考试就够了,可以说能够运用在现实生活的知识什么也没get到。现实是:校园暴力盛行、未成年人性侵屡屡发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还有那些考进了高等学府却变成了人格变态的PUA的一小部分人......这些屡屡发生的事情让我们痛心,什么时候,学校关于人格发展的这项必要的教育才不会变成形式主义?如果思想品德可以把思想和品德作为教育的重点认真的、务实的开展一下,很多悲剧也许都可以避免。
再来看看我们的性教育,可以说更是一片空白。即使生物课本里有关于人的生理结构这一章节,老师也是一笔带过让大家自己看书。仿佛讲了,就把学生都带坏了。当然考试更不会考,宁可把重点放在单细胞动物草履虫上,也不能考自己人类的结构和行为。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性萌动的意识,即使学校讳莫如深,孩子们也会通过其他渠道去探索。那还不如大大方方的把最科学的知识普及给学生们。听一位妇科大夫说,零零后的小姑娘来看未婚先孕、妇科疾病的人不在少数,也许学校的教育中多纳入一些基本的性常识教育,至少教会孩子们怎样正确的保护自己,这些事情可能不会发生。
此外,一些基本的面对自然灾害的逃生知识同样也是一片空白。这点,日本的中小学就开展的很好。面对地震、火灾、洪灾如果每个人都懂一些逃生知识,损失可能就会小很多。
也许扯得有点远了,但是这三个中学生戴口罩跑步猝死的事件确实给了我一些触动,触动了我一直以来想说的一些话。素质教育开展这么多年了,扪心自问:真的落到实处了吗?素质教育真的不仅仅在于掌握了一门什么特长,这也只不过还是给升学加筹码。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怎么样去做一个人格健全完整的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一部只会考试或者学习不好且其他才能也被打压的loser。
说回到开头的体育课,其实,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擅长类型都不一样,这种一刀切的跑步测试是不是也该稍微改动一下了。体育,能够激发起孩子对于运动的热情不才是最重要的么?
这又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刷屏的宣传片《后浪》,祖国的后浪能不能浪起来关键在于教育。我希望祖国的中小学教育都可以给小浪花们一片更宽广的河流,让浪花们都可以浪的自信浪的勇敢浪的漂亮。
这只是我对于当今中小学教育的一点想法。如果哪里说的不对,望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