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蜀国都:3400年前水道城垣首曝光,竟与中原夏商同源?

1929 年春。四川广汉。农民燕道诚的耕地时发现异样。他蹲下身,扒开泥土,只见四百多件玉器泛着幽光。老汉心跳得厉害,连夜把宝物分埋在房前屋后。他不知道,这一锄下去,不仅凿开了自家田垄,更敲开了古蜀国尘封三千年的大门。

土台之上

九十五年后。这片土地依旧沉默。就在 1929 年那个玉石器坑百米外,一座六千多平方米的夯土台显形了。三级台基斜斜堆着,像巨兽的脊骨伏在地上。台顶的建筑木骨泥墙的痕迹里,基槽横一道竖一道,像画好的棋盘。最大的开间能放下六十多平方米。测绘仪的指针落下时,那条轴线直直对着南郊祭祀区。这座 3400 年前商代的高台建筑和《蜀王本纪》写的蚕丛始居岷山石室都城,竟严丝合缝。

考古队员的手按在夯土断面上。这里的斜坡堆筑技法,和月亮湾古城墙一模一样。黄土里藏着竹木骨料的碳化痕迹。红烧土地面上,黑色灼痕清晰可见。是燎祭留下的证据。墙角那些斗笠状玉器残片,一看就不是寻常物件。站在建筑高处,整座都城尽收眼底。这样的位置,这样的规格,绝不是普通房子。双排柱承重墙,和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如出一辙。杜金鹏研究员实地考察后,给出结论:建筑南北宽 14.5 米,底层长达 50 米,上下两层。这规格,在商代宫殿里都是顶尖的。

水道纵横

勘探队员在仓包包小城南侧停下。探铲带出的淤泥泛着水光,一条 15 米宽的沟状遗迹显露。碳化检测显示,水道设施不晚于商代中期。无人机拍摄画面令人震惊,人工水道与鸭子河、马牧河交织成网,木构水门扼守河道。丰水期开闸分洪,枯水期闭闸蓄水。水道与城墙相连,夯土墙嵌入河道处加固,水门既是防御关卡,也是商贸通道。

城垣合围

仓包包城墙像条趴着的巨蟒,现在还高一米多。城墙叠在一起的样子,像本打开的历史书。夏朝先建了月亮湾小城,商朝早期又向东向南扩,到晚期把仓包包小城围起来,成了 3.6 平方公里的大城,有四个故宫那么大。古城主轴是西北到东南走向,跟鸭子河的流向一样。河北岸是宫殿区,南边有神祠,水道城门那儿船来船往。

或许三千多年前那个晚上,三星堆的祭司站在夯土台上,仰头望着星空。同一时间,中原的商王拿着刀,在甲骨上刻祭祀的卜辞。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中原,隔了几千里地,可文明就像约好了似的,在各自的土地上冒出来。两地相隔千里,为啥会有一样的天文图?三星堆从来不是孤岛,可它和中原文明之间,究竟牵连着怎样的线索?

各位朋友

您怎么看

讨论一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