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一切的一切都由爸爸妈妈来帮忙。
可随着他们长大,不再听从爸妈的“摆布”,变成小捣蛋一枚。看看这些场景,是不是在我们大多数的家庭里发生过:
准备吃饭了,孩子帮忙拿碗筷,妈妈一个箭步冲上去:我的小祖宗,要是敲碎了碗可怎么办,一边玩去吧。
天气晴好,孩子帮忙一起拖地,湿答答的拖把,妈妈一把抢过:宝贝,你只会越拖越脏!
这些场景熟悉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听到爸妈说出一大串孩子的“罪证”,比如:“非要自己倒水喝,我说会洒掉,就是不听,洒了一地还不是我收拾”、“要自己穿衣服,那个磨蹭啊”、“说了无数次的不要往白墙上画画,就是不听啊”......我们是不是经常会为这样的事情控制不住的对孩子生气。
我们的孩子好委屈,扑闪着眼睛,撅着个小嘴:为什么不可以呢!
我们的妈妈也无奈:你这是在添乱啊,你不动就是帮我大忙了!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是我们错了!
两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发展起来,当对事情表示出好奇时,他们就会找准一切机会,热情高涨地嚷着“我自己来”。可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行为的精准度很有限,于是,便有了各种“添乱”的场面。
但是,孩子才不懂啊,因为在我们大人的世界里,这样的“胡来”和“捣乱”,在孩子的眼里却是“好奇”、“游戏”、“探索”和“尝试”,他们不但没有任何罪过的心理反而乐享其中。
有个儿童教育家说:孩子的好奇心是可以被家长培养的,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被家长摧毁。拿爱迪生来说,在小学时被称为“低能儿”。尽管上小学不到3个月的他被老师劝退,但他的母亲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更支持他对每件事的积极尝试,最终把他培养为超级发明家。而现在的大人要么出于溺爱心理,要么嫌弃孩子做不好,这不让动、那也不让摸,阻止孩子的一切好奇行为。
我曾经在餐厅看见一妈妈责骂女儿:那是给你喝的东西啊,怎么倒植物上去了,你有没有搞错啊!后来才知道,小女孩给餐厅的盆栽浇了牛奶,因为妈妈告诉她喝牛奶能长高,她好奇植物喝了牛奶是不是也能长高,结果……
其实,孩子的思维没有错啊,既然牛奶有好处,为什么盆栽不能喝,她想亲自验证一下而已。这本是多么可贵的探索行为,却受到妈妈的极力阻挠。我想,经历过大庭广众的指责,之后,小女孩也会少几分探索世界的勇气与热情吧。
看吧,很多时候孩子的“闯祸”根本再正常不过。除了好奇尝试外,他们也是借此向爸妈证明自己的能力。
两岁弟弟最近执意要自己穿衣服,每天早上,看着小小的他笨拙的扣着扣子,累得满头大汗,一秒两秒三秒渐渐过去……尽管我看着很着急,但他却不厌其烦做得津津有味,满脸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气概。最后他成功了,笑得那个开心呀,我终于明白,他通过自己动手尝试来确定自己的能力,感受自己的内在力量。
如果我们早了解这些,或许就释怀多了。再回头想想,是孩子都会经历洒东西吧,是孩子都喜欢玩水吧,是孩子都习惯在家里乱涂乱画吧,那又怎样?这不就是孩子该有的成长方式吗?跌跌撞撞,又充满惊喜。他在信笔涂鸦中增强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在水中感知了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他在劳动中掌握了精细动作和独立完成的能力。恰恰是这些,让孩子学了新技能,体会到成就感,又有什么可阻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