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识字教学多点科学性和趣味性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依据“依类象形”“图成其物”的原则构造出来的,这就决定了汉字拥有一般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还具有不同其他文字的特殊功能--表意功能。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编儿歌”“归一归”“演一演”等多种识字方法,这些识字方法根据字体的特点,让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扩大识字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但是这些方法仅限于汉字部件之间的组合和分解,如果所有的字都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难免有单调、肤浅之嫌。

那么如何进行识字教学?让识字教学多点科学性和趣味性?

比如:教学“本”时,可以用小木棍摆放在树根处,然后给学生解释:小木棍摆放在大树的树根处,和大树组成的字是“本”,把小木棍放在树梢处组成的字就是“末”,用这样直观的方式演示本和末的最初的意思。如果木的上面放一短横,就是“未”,表示树木正在发芽,或者刚刚发芽。

“即”和“既”的左边是用来盛食物的器皿,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只不过急的,“即”字中跪做的是面向食物,准备吃食物的人,而“既”中跪坐的是一个已经吃饱准备离开的人。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准备吃食物的“即”就是将要、即将的意思,后来引申为马上、立刻,“既”表示已经吃过食物,意思是完、尽、结束,后来又表示已经的意思。

除了某些独体字合体,字中的偏旁更是表意部件,比如单人旁的字大多和人有关,三点水的字大多与水有关,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有关,了解偏旁的意义对实际了解汉字有很大帮助。但是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偏旁在形旁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如月字旁的字不仅和月亮有关,也与身体有关;王字旁的字是斜玉旁,是玉的偏旁的变形,一般和玉有关,而四点底儿,多数是和火有关。

汉字是有文化底蕴的,有的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幅画,教师要有汉字文化意识,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结合汉字形成过程进行识字,这种识字方法就是自理识字法。字理识字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解汉字的音形义,能够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所蕴蕴含的丰富文化。

读书感受:

在教学中增加识字的趣味性,但一定要有科学性,如果仅仅是趣味性,就会对以后的识字教学造成干扰,从字源、字理上进行识字,也就是了解字的发展变化过程。根据汉字的演变过程和造字方法去识字,增加趣味性,生不仅能够记住字形,还能理解字义,建立与生活的有意义联系,当然还要在阅读中,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去识字,这样的识字方法会更有意义,学生在和生字的反复见面的过程中就认识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