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大学选拔人才,虽然也有统一的考试,但是,对于某一个方面确实出类拔萃的人才,学校则不拘一格,从而给了那些特别的人才以深造的机会。事实上,这些人才,也果然没有辜负学校的破格,最终都成为一代大家。
1929年,清华大学招生爆出大新闻,数学只考了15分的钱钟书,因为国文成绩优异,被校长罗家伦特批录取。
而这位罗校长之所以有这样的勇气,因为他自己在1917年就是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被胡适和蔡元培破格录取到北大的。
后来成为历史学家的吴晗,1931年考清华,数学零分,但是其它学科几乎全部满分,被破格录取。
1930年,后来成为大诗人的山东诸城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也就是后来的山东大学,数学考了零分,但是作文98分,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相信是不可多得之才,破格录取。
还有一位著名的民国数学零分考生,她是当时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张允和,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被北京大学录取。
这些后来都成为一代大家的人才,果然都没有辜负那些发现他们的伯乐。在那个军阀混战的乱世,当时的教育界,却有着这样的开明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体制,让人敬佩,更让人神往。我想,这也一定是民国时代何以大师林立、人才辈出的原因。